月月演诞生的背后
■本报记者 裴建林 本报见习记者 徐俊/文 (图片提供:戴丽)
本报讯 在嘉善县魏塘镇魏中村,由当地政府倡导的一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试验正在进行中。这台名为“月月演”的文艺演出试图用文娱的形式来满足村中几万名外来务工人员的部分文化需求,并协调因外来务工人员云集而产生的新问题。
目前,魏中村有常住人口5500多人,而外来人口已接近5万人,比例达到1:9,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就住在当地农民房里,与房东共同生活。作为嘉善县“新嘉善人”最集中的地方,魏中村于去年6月推出了“月月演”活动,还在村中心专门搭起了露天舞台。
城郊接合部的特殊生态环境、1:9的人口比例、当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一起……这给魏中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出了一个新命题。谈起办“月月演”的缘由,魏中村党总支副书记张雪林表示,这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人员住在魏中,如何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及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月月演”这台办给他们看的演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作为一种制度化了的文艺下乡活动,每月换一个新主题的“月月演”涵盖了歌曲、小品、相声、乐器表演等内容,并不时推出一些文化品种。外来务工人员中的文艺骨干也会在舞台上表演一些节目。
11月21日中午,记者到达魏中村,蒙蒙细雨中,“月月演”的举办场地魏中村文化广场显得很开阔,周围就是一些出租了的农居房和一溜摊位。在广场边上的一个小摊边,19岁的四川小伙子韩德利告诉记者,“‘月月演’为我们专门办的,嘉善人是友好的,村里和镇里还是想着我们的。”
“月月演”这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试验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协调着当地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之间的关系,并在无形中增强了外来务工者对魏中、对嘉善的认同感。魏塘镇文化站站长戴丽向记者表示,“月月演”明年的重头任务是在外来人员中组织一支文艺骨干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本报记者 金 毅/文 周广利/摄
本报讯 说起前阵日子演的社戏,绍兴市马山镇红江村村民何荣夫至今记忆深刻,“社戏在台上一演,附近村民都聚拢来,我出的钱不多,但真叫风光。”
红江村位于绍兴马山镇,就在鲁迅外婆家边上。鲁迅童年时曾在绍兴农村看过社戏,后来念念不忘,把这段经历写入《社戏》、《女吊》等文章。但在很长一段时间,社戏这种民间演出形式,在绍兴一些农村,只存在于老人记忆中了。
令红江村村民自豪的是,他们的社戏很火,看社戏成了红江村及周边村民的主要文化消费方式之一。红江村拥有一个大戏台,占地1000多平方米,建于2004年底,当时村里投资20多万元,还配齐了灯光音响。
据戏台设计者,老支书朱水雄介绍,这个社戏台现在成了当地的文化中心。除了日常的社戏外,每逢五一、国庆、春节等节日,绍兴市区的越剧团、艺术团就会赶到红江村演出,演出节目有绍剧、越剧,也有莲花落,还有歌舞。大戏一开演,周边就会有两三千村民前来看戏。观看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但每次在戏台上放电影,演歌舞,就会有很多小年轻前来看。
乡村的社戏为什么这么火?朱水雄说,主要还是村民对精神生活有了需要。经济生活好了之后,对精神产品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举例说,除了看社戏台的演出之外,红江村的很多村民还喜欢上了书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