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个人,大至一所大学,一个政府,经常会遇到两难的选择。他同时必须实现两个目标,而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冲突。如何破解这种两难的困局,实现双赢,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1998年国家启动“985工程”,选择9所大学予以重点支持,浙大是其中之一。随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急速扩张期,社会民众强烈要求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国内著名大学承受着扩招本科生的巨大压力,像浙大这样依托地方资源办学的大学,扩招当地本科生的压力就更大。而按照世界著名大学建设的经验,它的本科生招生规模不可能太大,本科生与研究生、硕士生与博士生等比例应达到一个合理水平,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大致是从2:1至1:2。如哈佛大学是1.04:1,耶鲁大学是0.87:1。
浙大和清华、北大、中国科大等校的负责人都非常清醒,高水平的大学应该以自身特有的方式为地方服务。首先,浙大如能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有利于提升浙江省及杭州市的地位。其次,浙大应该为浙江省及杭州市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智力支持,从全国以至世界各地吸纳更多优秀人才,为浙江省及杭州市培养更多的博士与硕士,这对浙江省及杭州市的发展更为有利;第三,对浙江省及杭州市高等教育的发展,浙大的主要责任应是提供大量优秀师资,这比直接多招一些本地本科生更为有效。
浙江省及杭州市的领导对此有充分共识。王国平书记说得好,杭州有两张名片,一张是西湖,一张是浙大。浙大要办成高水平大学,与浙江省及杭州市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但是民众享受浙江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非常强烈,浙大对此不能坐视不顾。如何兼顾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直接为地方服务的双重目标,在争取“上天”的同时又能“入地”,成为摆在浙大和浙江省及杭州市领导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紧张的思索,智慧的火花闪现了,浙大与杭州市的领导不谋而合:依托浙大的品牌和办学力量及杭州市的资源,合作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不久浙大又与宁波市政府合作创办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两所学院仅用4到5年的时间,就双双达到了“千亩校园,万名学生”的规模,已成为具有一定特色和实力的高等学府,被誉为全国独立学院的典范。与此同时,浙江大学也在向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本科生与研究生之比由1998年四校合并之初的约6:1调整到1.5:1,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在SCI、EI刊物发表论文数等重要指标已居全国高校首位。
名校、名城,缺一不可;1+1大于2;化解两难,实现双赢。事实证明,这是浙大和浙江省及杭州市、宁波市的一个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