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曾做过一个粗略计算: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至少需要一个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来支撑,否则大学的生源及相关的所需条件就无法得到满足。
这个数字非常简单地为我们勾画了大学对城市的依赖性。不过,至今还没有一个专家为我们指明过,一所大学究竟能为多大规模的城市提供怎样的服务?
尽管城市社会学家们都很明白:任何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都无法想像可以缺少像大学、医院以及图书馆这样一些现代文明标志性机构的支撑。
一所大学对于它所在城市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也许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但是,每一位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中的居民,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机会来体会这座城市因为拥有它自己的大学而产生的某种特殊的意义。
前几日,我在银行办事时,随便询问了一下坐在我身边的一位老伯,他跟我说他的白内障就是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好的,而他的女儿毕业于浙大附中……
当然,对于杭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言,浙江大学更多地意味着一种融入,一种浸透在这座城市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人文关怀和科技含量:从政府决策咨询,到经济发展谋划;从自然环境的治理,到人文素质的提升;从打造城市品牌,到培育生活情趣;从传统文化保护,到现代交通整治;从人大政协的提案,到百姓桌上的瓜果蔬菜……
城市是人类在自然肌体上人为构筑起来的聚居地,它始终都面临着与自然、社会相协调的挑战,大学的责任正在于此。
也许并不是每一位杭州市民都能直接意识到他(她)身边的“浙大”,但“浙大”却不能不融入杭州人的生活:开车行驶在繁华大街上,“浙大”人会想到如何根据“我们”特定的路况来更有效地调控红绿灯;漫步在碧波荡漾的湖边,“浙大”人在思考如何能让西湖水保持清澈、流动……
路易斯·芒福德这位城市学大师曾经把城市比作“社会活动的剧场”。他认为,包括艺术、政治、教育、商业,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社会戏剧更具有影响,精心设计的舞台能够尽可能突出演员们的表演和演出效果”。
如果我们借用他的创意,那么在杭州这个“舞台”上“浙大”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我想,她应该是一个积极活跃而又无言对白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