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6版:漩涡
3  4  
PDF 版
· 雷霁霖:中国多宝鱼之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雷霁霖:中国多宝鱼之父
■本版撰稿:立华
  52年前,福建省一个19岁畲族少年,从偏僻山村来到海滨城市青岛,从此一头钻进海水养鱼事业,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痴”。半个多世纪来,他研究了22种鱼类,8种达到产业化;他从欧洲成功引入大菱鲆(又称“多宝鱼”),创建独特的养殖模式,带动全国年产值15亿元的大产业,他因此被誉为“中国多宝鱼之父”。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雷霁霖教授。

  就在上海查出多宝鱼含有违禁药物的前一天,11月15日,雷霁霖刚刚在北京领取了何梁何利基金新增设的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他告诉记者:“能得到这个奖主要是因为我和我的课题组在多宝鱼引进和养殖方面的努力。”但是随后出现的“多宝鱼事件”,让雷霁霖教授感到很遗憾,这个他用了19年的时间才引进并繁殖成功的物种目前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雷霁霖中国多宝鱼之父

  从高山到大海

  雷霁霖出生在福建省宁化县,19岁前最常见到的便是一座座高山。高中毕业前夕,省里偶然来了一支放映队,播出了一部有关青岛风光的纪录片。那是雷霁霖平生第一次看电影,也是第一次从银幕上看到大海。美丽的海滨风光深深吸引了这位山沟里的少年。于是雷霁霖下定决心一定要到青岛去。当时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就成为他报考首选。

  由于交通不便,没有骡马和汽车,19岁的雷霁霖只得穿草鞋、挑行李,徒步翻山3天3夜,才到达有火车的城市,经过7天7夜的跋涉,雷霁霖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青岛。回忆起少年北上求学的经历,雷霁霖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心潮澎湃的感觉:“海的吸引力太大了,让我无法抗拒。山里住惯的孩子,突然发觉,海让世界变大了。”

  带着对海的痴迷,雷霁霖师从著名生物学家童弟周、叶毓芬等教授,在动物胚胎学领域里度过4年大学生活。老师严谨的科学态度深深影响了年轻的雷霁霖,也唤起他对海洋动物的浓厚兴趣。1958年,雷霁霖毕业分配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从此他一头扎进五彩缤纷的鱼世界里,再也不愿出来。

  当时中国北方海水养鱼业非常滞后,几乎从零起步。看到这一状况,初出茅庐的雷霁霖决心将鱼类养殖做大,然后形成经济效益,从而帮助农民致富。于是,刚分配到单位第九天的雷霁霖,就带着当时被称为“三大件”的尺子、秤、放大镜,开始了到海边实地试验的生活。一年少则9个月,多则12个月,他都在海边与渔民一起,研究如何培育北方海水鱼类养殖。

  十几年心血倾注多宝鱼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雷霁霖研究过22种经济鱼类,其中有8种达到产业化,但这些鱼类里让他最耗心血、也是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用近20年时间从欧洲成功引进的“大菱鲆”(又称“多宝鱼”)。

  雷霁霖最早关注多宝鱼是在1980年,那时他已在青岛呆了26年,深刻体会到我国北方沿海因为冬春季水温低,许多肉食性、温水性和暖水性鱼类都无法养殖。而产于欧洲相同纬度的多宝鱼则可以克服这个缺点,它不仅肉质鲜美,抗病能力强,性格温顺,而且能在低温海水中生长,被誉为欧洲的“海中雉鸡”。而且当时市场价值又高,正适合引进北方养殖。于是他大胆提出跨洋引种,将其培植成适应内地北方工厂化养殖的主养品种。

  1980年冬天,雷霁霖在英国考察,看到那里养殖和研究多宝鱼的技术发展很快,觉得比较适合中国北方的养殖条件,就跟当地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哈维博士提出,想带些鱼苗回国。但当时物种输出手续非常麻烦,所以当时没能把它带回来。1991年,雷霁霖再次去英国,第二次提出希望引进多宝鱼。一年之后,哈维和一位英国企业家带了200条鱼苗来到青岛。

  得到鱼苗的雷霁霖如获至宝。他与团队不分昼夜细心呵护这些珍贵鱼苗,反复探索养殖方式。经过多年努力,当初200尾鱼苗变成了12万尾。然而,就在成功在即的时刻,一次人为疏忽却使多年努力毁于一夜。

  由于多宝鱼适合在10至20摄氏度水温生长,为了控制水温,雷霁霖用锅炉给养鱼池加温。一晚,值夜班的锅炉工睡着了,水温一直加热到36摄氏度,12万条鱼苗顷刻“浮尸”。回忆那晚情形,雷霁霖至今痛心不已。“我被噩梦惊醒,马上跑到车间一看,工人睡着了,玻璃水槽上方冒着热气,心里就想,完了!”看着12万尾浸透他心血的鱼苗眼睁睁被“煮”死,雷霁霖一下瘫倒在水槽边。

  经历了这次失败之后,雷霁霖痛下决心,一定要抛弃这种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在当时,多宝鱼的育苗技术被欧洲国家列为专利,要掌握相关技术需要支付60万至100万美元的费用。雷霁霖决定自己研究,并成立了一个课题组进行攻关。

  此后多次实验中,雷霁霖仍然经常遭遇失败,有三次他都晕倒在鱼池旁。一直到1999年7月,他终于攻克最难的控制水温和人工繁殖问题,多宝鱼“温室大棚+深井海水”的养殖模式试验获得成功。在我国人工养殖“多宝鱼”终于闯过了育苗难关,并走在世界前列。

  一条鱼富了万千家

  雷霁霖花将近20年时间养活了多宝鱼,可他的技术并没有很快得到社会的认可,反而是大批多宝鱼鱼苗养在实验基地里无人问津。雷霁霖急得不行。

  就在雷霁霖最彷徨难受的时候,终于有个人肯吃这第一只“螃蟹”了。1999年,莱州市朱旺村渔民滕家麟出现在雷霁霖面前,滕家麟以前是搞扇贝养殖的,刚刚赔了钱,希望找出一条新路子来。滕家麟在雷霁霖的实验基地里看了很久,最终开了口:“我来看了好几次了,我想养。”

  听到这句话,雷霁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问滕家麟:“你能相信这鱼有出路吗?要是你确信自己看透了这步棋,我这些鱼就是为你准备的。”

  “他当时倒吸了口凉气,半天没说话,”雷霁霖回忆说,“然后他问:‘你凭什么这么说?’我回答:‘我在养殖基地里就是这么养的,你那里有地下水,把这套方法照搬过去就行。’他可能觉得我挺实在,就答应买了,但我不放心,就劝他少买一些。”

  第一次,滕家麟只在雷霁霖这里买了两万尾鱼苗,两个月后,滕家麟又来买了三万尾,他告诉雷霁霖:“我从来就没见过长得这么快的鱼!”

  很快,滕家麟的乡亲们也开始来买多宝鱼,在多宝鱼最红火的时候,一尾鱼苗能卖到37元,一公斤鱼肉卖到400多元,乡亲们对雷霁霖说:“两个鱼池子,就顶得上一辆高级轿车。”

  雷霁霖说:“从1999年开始,多宝鱼一下火起来了,多宝鱼已经形成一个大产业群。”后来,就连最早让雷霁霖引进200尾多宝鱼鱼苗的那位英国朋友也到实验基地参观,他看完那些鱼后,竖起了大拇指:“你们中国太伟大了,想不到我们的多宝鱼在中国变成了大产业,在英国反而变成了小产业。”

  多宝鱼沾“毒”有3种可能

  跟多宝鱼打了20多年的交道,雷霁霖是最了解多宝鱼的习性和养殖技术的人。一直以来多宝鱼从来没有听说出什么问题。但这次上海却曝出抽检的30件样品中全部含有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同时部分样品还分别检出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孔雀石绿等禁用渔药残留。“令我不解的是,这次多宝鱼里居然被检出了孔雀石绿!因为孔雀石绿是用于抗真菌的,只会被用于淡水养殖,而多宝鱼属于低温海水鱼类,根本不用担心有真菌。”

  那这么多的禁用渔药超标,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雷霁霖认为,多宝鱼适应环境和本身抗病的能力都比较差,因此从生产到流通也就是养殖、运输和售卖这三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问题。

  虽然多宝鱼养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只要按照正规的技术流程来操作不会有问题。但也不能保证有个别养殖户使用价格相对较低的违禁药物。此外在鱼转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人工摩擦,因此中小养殖户普遍用一些抗生素类药物给鱼和鱼池消毒。

  多宝鱼销往外地对运输设备的要求是很高的。譬如多宝鱼从山东运到广州需要花费50多个小时,而多宝鱼在运输路上发病的几率依然很高,因此就有人会在运输途中给鱼下药。

  无论是批发市场还是餐馆超市,储养设施都无法和养殖场的鱼池相比。但这些地方储养的鱼,一时半刻也不可能全部卖完,有时一个餐馆进十几条鱼要卖一个星期。经营者的心态往往就是“只要鱼没死,卖出去了就大功告成”,不排除有些不良商贩在储养过程中给鱼使用违禁渔药。

  雷霁霖从未讳言过作为多宝鱼的引入者,他在事件发生之后的难过和歉疚。“作为研究者,我们是有责任的,我们的呼吁和努力显然还有不够的地方。”雷霁霖说,在现阶段,多宝鱼研究人员的职能应该最大化地体现出来,“向上要以此为契机积极呼吁更多的支持,向下要传授更多的技术,平息百姓的恐慌,自身则要提高技术,研究疫苗,改良品种。”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