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新京报》报道,德国汉学家米歇尔·康·阿克曼,最近受德国歌德学院之邀,担任歌德学院(中国区)新院长。这位从1975年便与北京结下深厚缘分的德国人,曾向德国成功译介了第一批中国当代文学。在与记者的交谈中,阿克曼以一口标准汉语,讲述其对中国文化的钻研与爱好。
23岁时,阿克曼在慕尼黑大学学习社会学,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社会学“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小“愤青”转而投入了更不“实用”的课程:从中国古文语言入手钻研汉学,从此心甘情愿呆在象牙塔里。1975年,阿克曼张大了好奇的眼睛,踏入北京语言学院。
1983年阿克曼读阿城的作品《棋王》,发现了中国文学上的“另一种语言”:“阿城把现代的汉语变成一种有古文的古雅味道的语言,特别漂亮。”但阿克曼翻译阿城小说失败了,“阿城对我也不满意,对我特别生气,说我干嘛翻译得那么复杂。”由于德国翻译界知道阿克曼翻过阿城,都不敢翻,因此阿城的作品至今没有德译版。
阿城之后,阿克曼对当时的一批人:韩少功、王朔等等,关注颇多;和刘震云、莫言一见如故而成为友人。这一批作家中,阿克曼特别推崇的还有王朔,理由同样是感觉作家“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语言”——把北京土话写成文学语言。王朔、苏童的版权当时在德国“卖得特别贵”,但并未成为畅销作家。然而这个“热潮”的发展,却不尽如阿克曼之意:“至今没有一个中国作家真正称得上在欧洲家喻户晓。对于中国文学,欧洲人直到现在依然是好奇为主。至今在德国最为人知的中国作家还是张洁,这很奇怪,张洁已经不能代表现在的中国文学了。”如今,据阿克曼观察,余华也许会成为在欧洲尽人皆知的中国小说家。
致力于译介中国文学的阿克曼,却对成功地走上“畅销”之路的旅法作家戴思杰颇显不屑:“我跟他见过面,这个家伙特聪明,完全知道怎么满足西方读者的胃口。”
已有两个中德混血儿子的阿克曼,尽管发现孩子们“不大爱读书”,也希望他们对中文有兴趣,同时也把决定权留给还小的孩子们,“不愿意太影响他们”。张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