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我辗转于很多的小学,或者讲座或签售,一直在辅导孩子关于阅读,关于写作,关于文学以及文学中的艺术元素。
很多时候,我会进行这样一个实验:我与孩子就在现场共同来完成一个命题作文,完成之后,我们来比较一下,作家的写作与小学生的写作到底有哪些区别?
比较下来的最重要的区别是:一个小孩子,非常“整齐”、“自然”地想在他构思的文章里讲一个道理给我听;而我,一个作家,却想把最有趣或者最感人的事讲给他们听。说他们“整齐”,表达的是他们大多数都会不约而同地朝一个方向去构思,说他们“自然”,表达的是他们认为写作文当然最重要的是讲道理。这种“整齐”和“自然”,显然表现出了学生们对于写作文这一件事,已经“训练有素”了。
我常想,写作真的可以“训练有素”吗?当写作变成像一种套路或者一种模式的时候,写作的意义恐怕只剩下语言的功能化,而失去了语言的艺术化了吧?
“训练有素”的结果是,孩子们会掌握越来越多的格式化语言,即一种作文里“应该这样写”的话或者是“必须这样写”的话,唯独会越来越少的就是写作者本人——那个有血有肉,全世界只有唯一的“我”。
学生作文里很少有真正的“我”,这是学生作文最普遍存在的问题。
什么时候,我们孩子的作文,除了完成“语言功能化”的基本功之外,同时还能激发孩子的艺术潜能,能发现孩子的语言天赋,能提升孩子的独特的思维(准确的说是思辨的、或者感性的艺术思维),能训练孩子的生动而准确的表达能力……那将是多么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