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5版:人文·图书新闻
3  4  
PDF 版
· 图书流行榜
· 《上帝之肋》
· 50年再读凯鲁亚克
· 畅销书未必有钱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50年再读凯鲁亚克
新版《在路上》受小资青睐
  本报讯 白色封面上仅仅简洁的“在路上”三个字,就已经吸引很多杭州读者甚至是已经买过旧版《在路上》的读者再掏腰包,足以见得有力的思想是不需要包装的。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王永年翻译,推出经典名著《在路上》的权威新译本,再度引发对出发和行进的瑰丽畅想。

  2007年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名著《在路上》出版50周年。据说,《在路上》出版后的50年间,美国售出了亿万条牛仔裤和百万台煮咖啡机,无数背包族踏上了漫游之路。

  近日,记者获悉,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王永年翻译,推出的权威新译本已经面世。1990年,《在路上》的中译本由漓江出版社首次引进出版后,累计销量近20万册。据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助理赵武平介绍,此次推出的新译本以1991年企鹅出版公司“二十世纪经典文库”版为底本,收录了《在路上》打字稿的部分影印样,以及凯鲁亚克的多幅水彩画作,还增补了“垮掉的一代”文学研究权威安·查特斯的长篇学术导言。

  《在路上》是1951年4月2日至22日的20天时间里由作者一气呵成,全文只有一段,很少用标点符号。手稿是用打字机打在一卷120英尺长的打印纸上的。据说作者为了自己的写作不被打断,事先把十多卷12英尺长的打印纸粘在一起而成,此后一股脑就交给了出版社。

  在今日的中国,“在路上”早已经成为一句流行语,一种向往自由的姿态,一种永远在行进中注重过程的人生态度,一种新世界的生活方式。而凯鲁亚克也被很多人特别是都市小资重提,贴上了时尚和酷的标签。杭州白领王先生说,“在路上”隐喻着一种心灵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当然我们无法如此率性地流浪,去过这种没有羁绊的生活,但是那种对另一种生活的渴望生长在我们心中,哪怕仅仅是阅读和梦想,就已经给我们带来快感。

  早在今年7月,杰克·凯鲁亚克的《荒凉天使》已经由重庆出版社翻译引进,首次和中国读者见面。正是在《孤独旅者》中,作者发表了最为惊世骇俗的“流浪者宣言”。同时,重庆出版社还推出了《流放者归来:20年代的文学流浪生涯》,作者马尔科姆·考利作为“迷惘一代”中的一员正是《在路上》的出版人。读者在考利的书中恐怕能从更远的源头看到“流浪者”、“自动写作”等一系列文学风格的发展脉络。

  据悉,为了纪念凯鲁亚克以及《在路上》的问世,美国文学界、电影界也将陆续开展各种庆祝活动。凯鲁亚克的家乡洛厄尔将在明年7月向公众展出《在路上》的手稿;最早推出《在路上》的维京出版社,也将首次把该书未经编辑修改的原稿完整影印出版。与此同时,拍摄切·格瓦拉传记片《摩托车日记》的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应好莱坞名导弗朗西斯·科波拉的邀请,将于明年将《在路上》搬上银幕。

  本报记者 陈 桔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