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4版:走进世界名校(23)
3  4  
PDF 版
· 哥伦比亚大学:高度决定视野(上)
· 中国学生比例最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哥伦比亚大学:高度决定视野(上)
本报记者 张谷风
  引 子

  中国人熟悉的纽约,那是一部分人的天堂,也是一部分人的地狱。这是经历世纪之交、看过《北京人在纽约》的成年人对美国的观感。但是,坐落在世界闻名的大都会里的哥伦比亚大学,则显然是纽约人的天堂,也是国际学子的天堂。

  核心城市和核心影响力

  10月17日,当我们穿过纽约名品荟萃的第五大道,穿过百老汇,穿过歌剧院巨大的海报墙,穿过时代广场,来到到处是红砖铜顶建筑的哥伦比亚大学,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这是在纽约,是在遭遇过“9·11”事件的美国的心脏——

  作为著名的常春藤盟校之一,哥伦比亚大学是本报美国采访组走访的一所引人注目的高校。与所有我们已经走过的斯坦福、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不同,这些高校校园没有围墙、没有主大门,大都学、市兼容,因学成市,因市成学。哥伦比亚大学则截然相反,它有自己的主大门,两边的门柱上是一男一女青年学子分别捧着球和书的雕塑(如图①,本报记者在哥大正门前);而且,这里有高高的围墙,还有腰圆膀粗、比我高出近半个身子的巨无霸式的黑人保安。

  穿越纽约半城,如果说哥大是快节奏的、拥挤的纽约得以能够放缓脚步、喘息思考着前行的后花园,那么,繁华、喧闹、光怪陆离的纽约城,则是哥伦比亚大学学子最好的实践基地,是他们从此出发,走向世界核心舞台的延伸的校园!

  高度决定视野,思路决定出路。也许,正是与这座核心城市兼容、延伸和砥砺的高度——核心城市吸引著名权威教授的高度,学术研究和成就排名前列的高度,国家领袖和社会名流频频光顾学术沙龙的视野高度,吸引世界一流学子的高度……哥伦比亚大学得以成为政治、经济、新闻业巨头的摇篮,成为世界著名高校。

  新闻人和新闻的策源地

  哥大在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区。

  穿过整个纽约最中心的地方,著名的剧院区(TheatreDistrict)和在洛克菲勒大厦集中的最著名的大媒体机构例如CBS、NBC都在附近,当然还有时代广场因而得名的《纽约时报》,还有,被无数人仰望、等待着新闻发生的玻璃大厦——45 街、娱乐巨头MTV在时代广场的一个橱窗。

  所以,理所当然,哥大也处在世界新闻眼的位置。作为媒体人,到哥伦比亚大学,我们首当其冲关注的是她的新闻学院。

  每年,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颁布的普利策奖,已成为美国新闻界的风向标。普利策奖由约瑟夫·普利策设置,自1917年开始,其授奖对象包括:小说、戏剧、诗歌、音乐、历史、传记、非小说类纪实文学著作以及新闻。新闻奖是普利策奖中最重要的奖项。今年美国东部时间4月18日,2006年普利策奖(第90届)就在这所大学揭晓。去年夏天席卷新奥尔良的“卡特里娜”飓风成为新闻类奖项的焦点,《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分获新闻类14个奖项中的7项奖,成为最大赢家。

  据介绍,对于新闻人才的培养,哥大新闻学院非常强调对学生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培养专家型记者为出发点,这里只有研究生教育而不设本科教育,而且硕士学位教育只用一年时间完成。

  天时、地利、人和,哥大成了世界知名新闻人的摇篮,美国新闻业的骨干大都是该校新闻学院的毕业生;中国国内外很多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大都从这里毕业出去,比如我们国人所熟悉的杨澜。近年,哥伦比亚大学与中国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国内各级政府机构开始推出“新闻发言人”制度后,每年,各地方政府也会公派一些官员到该校新闻学院进修。哥大的中国留学生说,在这里,到处能看到中国同胞,还经常能看到央视“名嘴”,因为中央电视台等一批工作人员大都在这里进修过。

  下午茶和权威视野

  我们到哥大的时候,离10月初诺贝尔奖揭晓不到半个月。

  哥伦比亚大学今年共有两位教授拿了诺贝尔奖,其中曾在哥大做过4年访问学者的土耳其人Orhan Pamuk 拿了文学奖,哥大在职教授Edmund S. Phelps 拿了经济学奖。

  该校化学博士、来自上海的沈承杰告诉我们,学校谁拿了诺贝尔奖,并没有如我们中国人想象的大张旗鼓,而是给每个师生的个人邮箱发了一个公文告知。此时,每个人都很平静,哥大的校园也如以往一般无异,但是,踏雪无痕,这个邮件却给每一个不同的心灵,以不同的震撼和感召。

  在这个学校,这样的喜事也是屡见不鲜的。至2006年,哥大的校友和教授中有5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哥大也是世界最高的学术、科研机构之一。如激光、调频广播的发明,都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杰作。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芝加哥大学,被并称全美三强。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更是经济巨头云集。其中Joseph Stiglitz教授在2001年获经济学诺奖,并在1995年至1997年任克林顿总统顾问团顾问。现任商学院院长格伦·哈伯德是布什政府的首席顾问;本杰明·格雷厄姆教授被誉为“华尔街院长”……

  在这样的校园和课堂,哥大学生随时可以和学术名著的作者、或者业界权威面对面——名人视野常常影响某个学生一生的成长。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哥大,很多学院和系,都会在每天下午4点到5点,有一个喝下午茶的沙龙——学生、老师,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导师,都可以趁此机会,做学术的、生活的、思想的交流(如图②)。因为纽约是世界大都市,哥大依地利之便,可与联合国、跨国公司合作,从事各项研究计划,许多国家领袖皆到此访问,常有学术、企业界的翘楚举办演讲、研讨会——哥大的学生更有充分的机会和自主取舍,来享受这一世界学术高地的盛宴。很多哥大毕业生由此具有高质量的综合素质和国际化视野,具备了进入社会精英阶层和学术前沿的基本条件。

  女博士陆晴:去巴黎读博士后

  哥伦比亚大学不但因为是常春藤盟校之一,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精英,更因为其位于纽约市,使得更多莘莘学子慕名而来,毕业生就业率高也是哥伦比亚大学吸引人之处。据统计,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约1/4留在纽约地区工作。

  陆晴是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硕博连读的学生,个子不高,打扮、长相都很朴素;但当她穿着淡蓝的外套、从哥伦比亚大学正大门迎面走来时,你会感受到,来自她身上的那种过人之处:从朴实里满溢出来的并不张扬的张力,淡定、执著和认真。这从我随后与她电子邮件往来和要她写稿的过程中更加明显地感受到:她总是第一时间,守信、快速地反应我们与她的一面之缘、一言之诺。

  陆晴是我们的老乡,浙江嘉兴人。去年申请到哥伦比亚大学数学专业硕博连读,本科在南京大学读一年,在香港大学3年。

  她的导师目前带了3个研究生,其中一个美国人,两个中国人,全系以国际生为多。在美国,中学教学数学包括物理相对较弱,但能读到硕士博士这个份儿上的,倒真正是出于兴趣,而且往往能坚持不懈。陆晴说,过去,总以为女生学数学的不多,但到香港大学和美国后发现,其实女生占了一半,这两年大有超越男生的趋势。

  陆晴所在的哥大数学系,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往往不是在考场中进行,而是可以带回家做的,期限为一周左右,题目可能会非常难,但也非常有意思。答卷可能要写上厚厚几十页。

  学生们很喜欢这种考试形式,因为既没有太大压力,又很能考察学生的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现在,陆晴还在攻第二外语——法语。

  “我在哥大还有3年半。此后很想去法国念博士后,因为巴黎大学高等研究院有很多数学名家。另外,我也想感受巴黎这个世界大都会。”

  陆晴的话又让我想起“高度决定视野”。在美国,一路走访名校,一路看到的是高度决定视野。而在位于美国心脏的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很多普通学子身上,都可以看到他们真正从兴趣出发的更高视野。

  这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哥大的建校目标:“在已知的语言、人文和科学领域教导和教育青年”,为此,所有的教师和课程设置都围绕以下3个问题展开:一、让学生学什么?二、用什么方法教学生?三、毕业时,学生除了学位和所学的知识外,还具有何种世界观?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