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点将,大漠阅兵——被看作是北京奥运重要预演的多哈亚运上,中国的“核武器”状态是否稳定,“特种武器”有否新突破,会不会发现新的“秘密武器”,多哈阅兵式备加引人关注。
离亚运开幕仅有2天,海湾战鼓声已经催得一声紧似一声。中国体育代表团前天已经抵达,各路人马也已大多到齐,亚洲体育最隆重的大场面就将上演。
与此同时,本报特派记者也于昨天晚上踏上飞赴卡塔尔多哈的行程。一路向西,经过9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当读者朋友拿到今日的晚报,我们的记者已经踩上多哈的土地,用心感触,用笔记录,用现代的通讯方式为读者及时带来新鲜独特的亚运大餐。
读者关心什么?
亚运史上最大的手笔——砸28亿美元打造出来的将会是怎样一届盛会?面积尚不及一个北京市的小国卡塔尔,是否果真如承诺所言“办出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届亚运会”?多哈模式能给2年后的北京带来多少启迪?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离家门口的奥运会大考只有两年时,能在这次大漠阅兵中呈现出怎样的面貌?而由29名浙江籍队员组成的浙江军团锐力出击,又究竟能给家乡人民交上怎样一份成绩单?……
这些也许都是读者关注的,也许读者关注的还远不止这些。富得流油的石油国家,别样的西域风情,出现在亚运盛会中的其余神秘面孔,这些都将是记者竭力要为读者带来的。
本次亚运采访,本报将继续与全国晚报采访团强强联合,发挥集团优势,打造强势报道。30多家晚报倾力出击,对多哈亚运实施“立体轰炸”,一定会让读者大呼过瘾。
我在现场,我关注多哈,请你关注我们。
本报记者 伊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