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史铁生的问题不日将给个说法
· 本报记者零距离对话史铁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北京市作协表示:
史铁生的问题不日将给个说法
  本报北京专电 近日,本报作了陈村呼吁史铁生成为“体制内”作家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继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看望、慰问史铁生后,昨日,北京市作协一位官员表示,他们已经研讨过史铁生的问题,不日将给个“说法”。他说,北京市作协一直将史铁生作为重点关注和服务的作家,过去、现在和将来为他做好服务工作,是作协的分内事。

  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小区,冬日有点稀薄的阳光照在门前蔓延的绿色藤蔓上,一条斜坡提示了这就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家。史铁生穿戴得整整齐齐坐在电动轮椅上,老远就热情地向记者伸出手来。因为重病的缘故,他的脸色显得有些黝黑,但是眼神十分明亮,声音朗朗。在回答记者问题时,他习惯性地揿动轮椅按钮,让椅子像踱步般在地面上小幅度旋舞,一起旋舞的还有他的哲思。

  采访中,他的开朗和乐观令人赞叹。但是,他说:“当然,人们看到的是我最好的一面,我没有力气的时候,哎,不说了,她知道。”娟秀的妻子坐在一旁,闻语低下了头。在我们采访时,她一直默默地坐在一边,偶尔问他一句:“冷吗?”

  在20岁这个“最狂妄的年龄”瘫痪,直至9年前身患尿毒症,靠透析来维持生命,命运对史铁生不能不用残酷来形容。9年,每周3次的透析,1000次针刺,让他的血管变成了蚯蚓状。“今天我就得去医院了,所以现在可以说是‘中毒’状态,来回7小时才能回家,透析过后人很累,到第二天上午才有精神,但是到下午又不行了。”如此循环往复,史铁生就像希腊神话中那个推巨石上山的巨人,在与生命赛跑。史铁生现在的时间都是用“有效时间”来界定的,因为对他来说,能用来思考、写作的时间和精力太珍贵了。

  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史铁生完成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我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曾多次获国家文学大奖,他的《命若琴弦》被陈凯歌拍成电影《边走边唱》。他那诗性的语言和深邃的哲思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他也是今年作代会上唯一获得满票通过的作家。

  在拒绝了众多媒体采访后,史铁生夫妇昨天接受了本报专访。他抽出珍贵的一个小时的“有效时间”,不能用普通的60分钟来计算。

  有人说,有了史铁生,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所以我们最大限度地放开话题,让我们的讨论在一种比较抽象的层面来进行。或许,对于史铁生来说,没有人比他更适合探讨这些话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