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北京,早晨偶尔会有浓雾,可是等到温暖的阳光洒满整个房间,又会有一种温暖涌上心头。
就在这样的天气里,卸任一年的前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坐在位于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的办公室里忙碌着。地方还是老地方,不过主人的头衔却已经换成了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他的面前,是大半年来的“成绩单”: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在这个2006年募集了2.64亿元资金,甚至前总理李鹏,都为孩子们的学习捐出了300万元。
面对这个成绩,这位曾在副部长任上以敢说敢言为特点的老人显得兴奋,但言辞中却更有任重道远的味道:今年我们可以资助13000多名贫困学生,但更多的孩子还在等待中。
“放炮”让人记住了老张
如果没有这次新闻发布会,如果没有会上那一番言辞激烈的话,可能再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记住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这个名字。
那是2005年8月29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的内容是由张保庆介绍以国家助学贷款为重点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
然而,说着说着,张保庆说出了一个让人一惊的消息:海南、天津、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新疆八省市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几年来几乎毫无作为,特别是海南、天津竟“一个子都没贷出去!”
张保庆透露中央下定决心要保证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将对这些“老不听招呼,老不管国家政策的地方”会有所动作。
“人的一生中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谁都可能遇到困难,如果遇到困难后有人帮一把,如果迈过这一关就很可能改变他一生的命运。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如果一个学生在上学中遇到困难,是党和政府出来帮助他,我相信这个人完成学业后有所作为时,一定不会忘记国家。”张保庆越说越激动,“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培养接班人,帮助其中经济困难的人完成学业,这是助学贷款政策的初衷,但为什么有的地方就是做不好?”
此话一出,那些省份的不作为让人震惊;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副部长,在这样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公开点名,言辞激烈地批评下面省份工作不到位,实在少有。
于是,“敢说”的张保庆迅速为中国人所认识,人们也逐渐知道,原来,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这么直言不讳了,2004年年底,张保庆表示,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教育要体现社会公平。2005年,张保庆又直言高校变相乱收费上瘾;“中国一些高校现在收费收上瘾了,中小学乱收费是地方政府逼的,高校乱收费的主要责任在高校本身。”
穷出身知道“拉一把”的重要
然而,放了一炮的张部长马上就不是张部长了。其后不久,他的职务就被免去。当时还有人猜测,是不是因为他的话说过了头。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张保庆61岁了,已经到了中央规定的官员退休年龄。
当时,他的想法是退休后去过那种随意、平静、潇洒的生活,不过,有人劝他能不能把教育基金会的事情接过来:“当时我还有点犹豫,琢磨来琢磨去,为了孩子们,再多做点事情吧。”
2006年3月30日,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正式在人民大会堂宣布成立,张保庆担任基金会理事长,主要工作,就是募集资金,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
有媒体评价张保庆,对贫困地区及贫困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感情。说起这种感情,不能不联系到这位老人的出身。
张保庆1944年6月出生于河南的一个小镇。16岁那年,家境贫寒的他考入县城高中,成为村子里第一个高中生。为了帮家里省钱,张保庆每周六放学后,都是从学校徒步回家。当时年轻力壮的张保庆要走上近5个小时。
1963年冬,正读高中的张保庆家境困难到了极点,他本人又患了高血压。体弱多病的老母,为了照顾儿子的身体和生活,在学校附近借了一间小屋,一边纺线,一边做饭。1964年秋天张保庆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外国语大学录取后,母亲为筹措路费,四处奔走却每每空手而归。最后,张保庆全靠着国家一个月18元钱的助学金,才完成了四年学业。
有了自己的这份经历,更让张保庆知道,一份帮助对一个困难学子来说那种雪中送炭般的重要。他当上副部长之后,多次通过媒体对贫困大学生说过这样的话:“我再次重申,家庭贫困学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可先找自己所上的高中学校;高中解决不了,可找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解决不了,可借路费到高校报到;高校再解决不了,可以给我写信!”
想想张保庆自己的身世,再看看这些话,每个人都知道,那决不是一种做秀,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
我的任务是讨到钱,花好钱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财政部共同支持发起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是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8个多月,基金会已经汇款资助贫困学生8875人,正在网上公示将陆续汇款资助的学生有4560人,资助的总金额已经超过两千万元。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经募集到超过2.6亿元的款项,其中就有前总理李鹏同志捐资的稿费300万元,国务委员陈至立也捐款两万元。
说起目前的工作,张保庆说,进展不错,但还要更加努力。现在,他的口头禅已经改成了“干10年,看看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能干成什么样子!”
现在社会对一些基金会的信任度普遍比较差,张保庆特别明白症结在哪里。所以,在考虑基金会如何健康发展时,张保庆像说顺口溜一样说了许多:出以公心,不谋私利,规范操作,规避风险,带着感情,兢兢业业……
“我自己不在这里拿一分钱。”张保庆明确说,基金会不给工作人员高收入、高待遇,为的就是省下每一分钱,用到最需要的孩子身上。
现在,张保庆已经更多地把目光盯在了大的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上:“我的责任就是找老板要钱!”他说,“中国企业家应该向国外企业家学习,赚钱之后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他说,凡是向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的企业,都实行的是税前扣除,在企业所得税上有优惠。除了动员中国内地企业捐款外,张保庆还在积极争取港澳台和国外大企业的募捐。
让张保庆和同事们觉得高兴的是,不少企业都慷慨解囊。而更让他们感动的是一个个普通人送来的捐款。
一位75岁的青岛老人得知张保庆担任基金会的理事长后,专程赶到北京张保庆的办公室,留下5000元,并把自己价值40万元的房产捐给基金会。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刘道义拿出10万元积蓄,他捐款的理由就是热心公益事业的张保庆担任理事长,把钱交给这个基金会放心,能用到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我这后半辈子,就只干这一件事了。既然接手,就没有退路,只有干好它!”张保庆如此表态。
老张会写诗,还出了一本集子,其中有这么一句:“夕阳落照染天地,检点平生四季间。一掬冰心,数片清愁,无限河山”。
从这些文字中,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为何这位60出头的老人,现在如此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