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10版:人物·锋线
3  4  
PDF 版
· 于丹:煲一锅“《论语》心灵鸡汤”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于丹:煲一锅“《论语》心灵鸡汤”
■本版撰稿:张柯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好评如潮。

  与易中天、阎崇年等人主要讲历史、秘史不同,于丹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以白话诠释经典,讲述自己从《论语》中获得的为人处世之道,大受好评,于丹授课的网络音频、视频点击、下载量节节攀升,网友好评如潮。

  观众间流传开一种说法:《论语》是药,于丹是引。

  学术“超女”:

  7天蹿红的“女易中天”

  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的易中天被媒体誉为比“超女”还火的学术明星。如今,真正的学术“超女”诞生了,这就是正在《百家讲坛》讲《论语》的于丹,这位41岁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女教授、系主任。

  于丹在北京签售自己的新书《于丹〈论语〉心得》时的场面比易中天不知火上几倍。于丹在中关村图书大厦8个多小时签名一万多本,突破了近几年来全国图书签售的几项纪录。从下午1时30分开始签名,到晚9时书店打烊时间,于丹的手已酸得抬不起来,但楼上楼下仍有许多读者在排队,快到10时,于丹为最后一个读者签完。为此,中关村图书大厦为读者推迟1小时关门。

  形容于丹的走红过,用“一夜蹿红”再合适不过了。

  今年国庆期间,于丹在《百家讲坛》连续7天解读《论语》心得,即网罗了大批粉丝,但她的主讲也引来不少争议,比如她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一句中的“小人”,解释为小孩子。此言一出,世间哗然,她推翻了几千年来人们对“小人”的定义,有人推崇,更有不少学者站出来公开批判。

  对此于丹做了解释:“首先我说,历史上对这句话有几种可以列出的解释,把小人理解成与君子相对的不道德小人,这是一种讲法。说女子与小人都难养,为什么呢?在以前的教育体制下,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根本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没有眼界没有知识没有更多元的参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你说女人是不是会狭隘会抱怨会难养啊,所以她和小人共同归入难对付之列,是因为她不独立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这个解释是没有错的。第二种解释,把小人解释为襁褓中的婴儿,说女子与小人难养,是指从满月到周岁的小孩子是最难养的,我所说的,把小人单纯地理解成小孩子,说女人与小孩子有共同的心性,就是近则不逊远而怨,你对他太好了他对你不恭敬,你离他远了他抱怨,这也是一种理解。但是我个人更喜欢这一解,因为这一解更有性情,更贴近我们当下的人心所指,它像一种社会现象。所以说学术上有多种解释,我只认同我的这一种,但我不否认其他的存在。”

  10月1日,于丹的节目播出第一天,易中天就在博客上贴出帖子:“今天看了《于丹〈论语〉心得》,不禁拍案叫绝!建议大家都去看看。友情提醒:该节目系醇酒一坛,‘度数’略高,不胜酒力者慎之!”

  11月12日,易中天也亲自到演播室祝贺,并向于丹提出两点“希望”:一是不要一口气把半辈子的故事都一股脑讲完了,二是不要把酒味太浓的酵母直接拿给观众,而要端出热气腾腾的白馒头。已经录制了四期《庄子》节目的于丹开玩笑地说:“如果观众觉得我讲的《庄子》注水太多,那都是因为我听了易中天前辈的谆谆教诲。”

  

  道不远人:

  还原《论语》“温度”的女人

  “道不远人”,这四个字是于丹题写在自己的新书《于丹〈论语〉心得》扉页上的,于丹说:“《论语》说的是圣贤之事,但其中的道理

  是简单而清晰的,其实真正的道理都是朴素简单,道不远人,敬而不畏,说的就是道理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只是太多的考证和研究,让这些道理显得过于深邃了。著名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走得太远了,已经忘记我们为何出发。”

  易中天给于丹的新书撰写了序言《〈论语〉的色彩》,而于丹则在书的最后写了后记《〈论语〉的温度》,于丹解释说:“我觉得《论语》是有温度的,它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亘古不变。”

  于丹之所以被广大观众认可,就在于她没有把《论语》讲得高深莫测,而是将其中的“简单道理”提炼出来与观众进行毫无距离感的观众交流。她认为,真正的文化经典,都是那种可以无比深刻,但也可以无限简单的东西,它的深刻是它的精神内涵,简单是它表面的形式。简单与深刻有时候并不矛盾。

  “我是从4岁开始接触《论语》的,大人给我讲,让我背。所以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本来还觉得,这有什么可难的啊,小时候我不都背过了吗?但其实走到今天,有很多东西,你会恍然明白其中的意味。最朴素的真理——我就把《论语》称为简单真理,我相信所有最简单的真理,都不是从外在灌输的,而是从内心唤醒的。所谓简单真理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有口中无的东西,你有时候会发现,听一首流行歌曲,哎哟,一句歌词怦然入心,就是你某个时刻的感受。”

  于丹现代感的行事风格内,是一颗热爱古典文学的心。与她打过交道的人介绍,和她谈话,能听到经典诗词歌赋娓娓道来,于丹能够把这些久远的文字与现代相通,而又没有迂腐气。

  于丹从小就爱读古典文学作品,“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还不到21岁,那个时候接触的就是先秦诸子,他们对我来讲,神游物外,都是我的朋友。他们身上的潇洒、人格、风格,潜移默化地渗透给我,他们不再是我讲课的时候才能想起来的人,应该说他们无所不在,真的像你一个随时相伴的朋友一样,他们是我的人生坐标参照系。你不必去背他们的文章,这些文章已经在心里铭心刻骨,所以只有当经典能够这样跟你高度融合的时候,它是一种流露,而不是表达。”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在电视上采用的是与大学里截然不同的方式。她曾表示,自己的学养可能做不到去解读《论语》内涵,只能去做它外延的延伸,也就是心得。历来关于《论语》的研究太多了,各种集注、读解、译注、别裁等等。也曾有一些人,致力在现代生活中推广应用中国古代经典哲学思想,比如台湾有一个被称为“麻辣教授”的台大哲学系教授傅佩荣,他是用现代观念把《论语》20章的每一句每一个字详解,极受欢迎,还做成有声读物,畅销不衰。但于丹讲《论语》并没有逐章解读,总题目叫“心得”,分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讲,除第一讲是总括,其他六讲其实跳脱了《论语》的篇章,而自成六个角度。

  于丹表示,“我把我的这种解读,解释为一种体验式的、感悟式的阐发。什么是体验?我的大学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那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浸润。我是以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进入《论语》,又以感性的方式,并且借助我熟悉的传播学的东西,把它给转变成了当今的故事。所以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个角度。”

  于丹举例子说:“我那天讲做人的分寸,讲到孔子告诉弟子,以直报怨。之后给我打电话的都不是小年轻的,没有一个低于五十岁的,而且全是些事业有成的人。这些人就大加感慨地跟我说,‘要是早知道这句话,人生会少走很多弯路。一直以为善良是最大的美德,人就要以德报怨,西方的经典说,人打你的左脸,你要把右脸送过去。哪儿知道孔夫子还有原则,说以直报怨就行了。’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忽然觉得,以我现在的年龄和阅历来解读《论语》,我也太年轻。我现在可以有中年的感受,但是什么叫真正的知天命,什么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就敢说我明白了吗?”

  

  远离口水:

  再红也不开博客

  于丹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给本科生研究生上电视新闻专业的课程,同时还给每一届的本科生教授古典文学。于丹以感性的解读,明朗昂扬的态度,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与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于丹的新书首印就是60万册,有人计算这可以给于丹带来一百多万元的入账,对此于丹很是淡然:“我从不结算没有实际发生的事情,更何况出版社也只会以实际销售付给我稿费。”

  除了教授、系主任等头衔,于丹还是央视《东方时空》、《社会经纬》、《今日说法》、《精品赏析》、《电视你我他》、《新闻调查》、《对话》、《艺术人生》等栏目的策划,并且是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生活中的于丹没有一点学究气,是一个时刻充满幸福感,性格开朗,现代感很强的人。于丹对学生的要求极“高”,尤其是女学生,“我对我的女学生说,上我的课都要打扮漂亮点来,谁要是今天穿的衣服不漂亮,就回去换掉”,所以于丹的学生们都是内外兼修者。

  学生们也因此都跟她成了好朋友,“女学生逛街就爱叫上我,我给她们挑的衣服都说好看,男学生看足球也爱跟我一起,我20多年前就看世界杯了,比他们了解的长。”于丹开心地说。

  《百家讲坛》、60万册,这些关键词,让于丹的蹿红之势不可阻挡,但于丹对于成名仍然从容:“全世界都夸我,我也不见得就轻飘飘了,全世界都骂我,我也不见得就沮丧了,这是我内心的定力,我已经做好思想准备,该干嘛干嘛,仍然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仍然讲课、研究媒体,仍然陪我女儿玩。”

  对于流行的包装方式,于丹也有着自己的定力:“我在《百家讲坛》开讲以来,很多网站和出版商都要求我开博客,我是不会开的。其实我自己十几岁就开始每天写日记,这样的日记都够开三个博客的了,但是我认为这是我和我自己心灵独处的时间,我不需要借博客这个平台声明什么澄清什么。我仍然是那个爱玩爱闹的于丹,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