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档案
浙商陈逢干在这份排行榜上高居第三。去年,陈逢干发起成立了“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个人每年拿出300万元人民币,专门用于资助宁夏当年考入大专院校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分别奖励全区当年高考文科、理科前5名考生,解决了每年860位宁夏贫困大学生的入学难题。
此外,去年陈逢干还为浙江家乡的公益事业捐款200多万元,帮扶家乡的弱势群体。
财富传奇:废物利用成就财富故事
陈逢干出生于浙江省天台县农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7岁丧父,家境贫寒。11岁时,艰难的生活逼迫他辍学参加劳动,一家5口人守着几分地,勉强维系生活。
1976年,18岁的陈逢干从十几户乡亲那里凑了100元钱,开始创业。一次,他看到一些工厂把做袜子的下脚料当成废物扔掉,就利用这些“废物”开始了自己的织袜事业,变废为宝,并把这一成果带到家乡推广,使左溪二甲村逐渐发展成一个袜业加工基地。
上世纪90年代初,陈逢干在上海发现塑料袋的市场前景广阔,便从日本引进设备研制改装,垄断了当时上海的塑料袋市场。
赚到钱后,1994年他又看准“真丝牛仔裤”,可惜投资失败,这位农民企业家背上了六七百万元债务。
经过长期努力,他终于使企业起死回生。2002年,陈逢干大胆出手,用1000万元竞买下宁夏一家煤矿,并涉足房地产和其他领域。
因为幼时家境贫寒上不起学,深感缺乏知识的苦恼,陈逢干尤其想填补类似的缺憾。他不愿看到缺钱成为横亘在穷人面前的拦路大山,即使是企业还处于困难的情况下,他也不忘为家乡铺路建设、帮困助学。
他说,西部贫寒的家庭还很多,他希望还有更多的力量共同实现西部富裕的梦想。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受助学生:“我自幼也生长在贫寒家庭,经历了许多生活磨难。磨难能教会我们怎样对待人生,怎样树立志向。我相信,你们都能从中悟出人生的道理,走出精彩的人生道路,最终报答国家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