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楠
一边,是险成货仓的“爱心超市”,一边,是家徒四壁的空空荡荡;一边,是有爱难送的捐助尴尬,一边,是清贫人家的翘首启盼……
“一腔好心,却捐得很不漂亮。”不止有一位捐赠者对我们吐露这样的困顿。为了让自己的爱心“够档次”,工艺画、青瓷花瓶、银餐具、进口工艺灯……种种奢侈品就这样堆满了爱心超市。
“琳琅满目,却觉得无从下手。”不止有一位贫困者对我们诉说这样的无奈。每次爱心超市开张,高兴而去,扫兴而回,成了一幕并不少见的场景。
有供也有求,但供求却是这么的难以协调。所差的,就是当中牵起两头的那根细细的红线。
这根红线,名叫“物有所需”。它还需要多一分沟通,少一分盲目、想当然。
拉一根红线,其实并不复杂。如今在各地开始显出苗头的“定向捐助”、“指定捐助”或“对口支援”,之所以赢得一片欢呼,说白了,都是遵守了一个原则:没有让捐助物资和被捐助者的需求脱节。
其实,只要捐赠物品对某一些、甚至只要对某一个被捐赠人有用,捐赠行为的价值便会得到彰显。
募捐发起者和劝募者组织募捐时,多一点细心,多一点前期的了解与调查、多一点对捐助物资发放后的信息整理反馈,低成本的工作,就能换来高“命中率”的捐与受。
让每一份爱心寻找到相对应的受惠者,让每一份爱心落到实处,这也是对捐赠者的尊重,对受捐者的负责。
我们的爱心米爱心油,可能不会常常有。但希望从此开始,让更多的“大米”们,能够纷源不断进入爱心超市,进入每户困难人家。
尽快推广定向捐助或对口支援机制。
不再让赠非所需。不再让“爱心”积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