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6版:每日新闻·城事
3  4  
PDF 版
· 3吨大米
暖了600困难家庭
· 800张食用油票
· 爱心“积灰”凸显机制缺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冬日里的爱心,就像“雪中炭”
3吨大米
暖了600困难家庭

■本报记者 孙连兴 王丽 刘焜 ■本报通讯员 林贤飞 丁春早 王静怡 ■本版摄影 陶玉其 张惠法 尹炳炎
  冬日里的爱心,就像“雪中炭”

  3吨大米

  暖了600困难家庭

  昨天上午,在杭州湖滨、长庆、朝晖等3个街道的爱心慈善家园门口,困难家庭人员排着长长的队伍,领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好心人捐赠的3吨爱心大米。

  虽然每户只能领取5公斤大米,但这样实在的捐赠,他们真是需要啊。

  那位好心人 肯定吃过苦

  家住杭州平海公寓6幢2单元的胡兴华,今年已经77岁,年轻的时候,胡老一直未觅伴侣,如今成了孤寡老人。由于身边没有亲属,自己又上了年纪。所以,街道爱心慈善家园成了胡大爷的另一个家。

  “平时,我经常受到街道爱心慈善家园的照顾,以前领过衣服、食品之类的东西,今天又来领大米。这5公斤大米,在过去的困难时期能吃上一个多月呢。这位好心人肯定也吃过苦,所以知道我们的困难,我真的很感谢他。”    

  随后,胡大爷将大米放在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座上,载着大米,乐呵呵地推着自行车回家了。

  积善坊巷21幢304室和305室有两家相邻的低保困难户,由于他们都是80 岁以上的老人,行动不方便。昨天上午,记者和湖滨街道爱心慈善家园的工作人员黄卓真一起,扛着两袋大米,敲开了两户老人的家门。

  住积善坊巷21幢304室的李椿泉老人,今年89岁。他说:“我是集高血压、气管炎、心脏病、胃病于一身,现在,都没有力气走路了,更不要说下楼买大米。”

  得知大米是一位好心人通过钱报送给他时,老人突然站起来,激动的双手不停地颤抖,嘴里不断地道谢着。

  “截留”爱心米 来日送上门

  虽然领取爱心大米的队伍排得老长,但想到还有不少像李椿泉老人这样行动不方便的困难户可能更需要这些大米,我们和爱心慈善家园的负责人一商量,决定紧急留一批大米下来,送给这部分困难户。

  好事做到底。“尤其对一些独居老人或残疾家庭,受钱江晚报的委托,我们决定将大米送上门去。”黄卓真告诉记者。

  有些排着队的困难群众,因此最后没能领上大米。但我们和慈善家园的工作人员一解释,他们都表示理解。“这有啥呀,出不了门的人,肯定比我们更盼着这些大米呢。你们一定要早点送去、送到他们手上啊。”白排了半天队,一位大妈不但没怨言,还很“不放心”地催了我们好几遍。

  盼爱心大米 已盼了好久

  另外两个领取点,情况也差不多。昨天一大早,长庆街道一楼大厅里,这边工作人员刚搬出整整200袋大米,那边低保困难家庭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这批大米来得及时。”长庆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街道共有低保和困难户260多户,虽然每户都可以凭春风卡到街道爱心超市刷点数“购买”日常用品,但米

  和油总是供不应求。

  抱着5公斤大米,吴牙社区72岁的丁大妈连声向本报道谢。丁大妈告诉记者,她这是帮家里的亲弟弟领的。“弟弟可怜的,妈妈去世的时候他刚刚3岁,我10岁。”丁大妈说,有一年,弟弟感冒后身体突然抽筋,从此就落下了病根,不只行动不方便,而且不管大病小病身体就条件反射似地抽筋。

  也因为这样,弟弟一直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当然也没有成家,是丁大妈像带儿子般照顾着弟弟。现在65岁的弟弟、丁大妈还有年迈的姥姥组成了这个三口之家。虽然只是不多的一袋米,可丁大妈说,从我们报道将组织捐赠大米开始,她们家就在盼着这米,“盼了很久啦”。

  一个接着一个,从工作人员手里接过一袋袋大米,困难人员们都报以一声声诚挚的“谢谢”,爱心就这样传递着蔓延着。

  一个多小时,爱心大米就已送了过半。

  “钱报这次作桥梁为困难家庭献爱心真的很有意义,希望能有更多的善心人士能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多关心困难家庭。”社区干部们由衷地说。

  我们需要啥 希望多问问

  昨天上午9点不到,朝晖四区爱心巷的爱心家园门口,阵阵冷风吹过,许多人排着队在等待着什么。透过门口往内张望,里面是一袋袋堆放整齐的大米。

  “领大米了!”“来啦!”上午9点,爱心家园工作人员的一声呼喊,引来大伙兴奋的应答。登记困难证号,发一袋大米,随着大米的发放,队伍也有秩序地朝前移动,有人边排着队还边不时地朝着大米张望,也有人在议论着:“听说大米就捐了3吨呢。好像过两天还有油。”“嗯,社会上的好心人还是挺多的。”“这样好,领的东西每家都用得上。我们这些困难户需要啥,还是希望有人多问问再捐东西。”

  83岁的华永潮老人站在队伍中,花白的头发特别显眼。在聊天中记者得知,他的老伴去年不幸中风,儿子也有些残疾。虽然有退休工资,但开支基本上都用于医疗费用。这次领大米,他也是特意提早赶来。

  马玉兰是杭州人,得知今天可以领大米,她特意跟工友换了班。她是个无房户,从农村嫁过来跟丈夫结婚时,还是住在街道安排的车棚里,跟丈夫分开后,一个人带着孩子日子更难过了,后来街道又给她在临街的铺子里安排了一间六七平方米的房子。今年40岁的她说起这些来有点哽咽,她说自己现在正在外面搞保洁工作,一个月有800多元,可这用在正读高三的儿子身上是捉襟见肘,自己根本就没什么生活费。“这次好心人送给我们的大米,我一定省着吃。”马玉兰说。

  昨天,本报一共向困难户现场发放了400多袋大米。剩下的大米,本报将委托社区,尽快送到一些出门难的困难户手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