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2版:每日新闻·时评
3  4  
PDF 版
· 媒体观点
· 人物说法
· 人体沙包
· 法国为何抛弃“贫富分区”政策
· 关于龙的纷纷扰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12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关于龙的纷纷扰扰
  “龙”译成dragon是个错误

  ■大丫山

  有翻译人员将中国的“龙”翻译成“dragon”,这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的错误。专业人士查考圣经和一些工具书以后认为,将dragon译为“龙”是不准确的。按韦氏英汉大学辞典和朗文当代英语辞典,对dragon的描述是:传说中的怪物,其形象通常是一庞大、有翼、长尾、口吐火焰的动物。而按照辞海对“龙”的描述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角须爪、能兴风作雨的神异动物。由此不难发现,“龙”和dragon是两种形象不同的动物,分别是外国人和中国人的“想象”。也正是基于此,近来已有学者提出,把“龙”的英文翻译改为发音与汉语接近的“loong”。

  事实上,退一万步想,就算“龙”真的是外国人所说的“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也没有必要取消“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君不见,世界上许多国家目前都在用不同的动物、野兽作为本国的形象标志吗?比如美国、奥地利的形象标志是一只鹰,俄罗斯的是一头熊等等,这些兽类哪个不具有攻击性?另外,西方许多国家还崇尚“狼教育”,从小就培养孩子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狼的性格。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西方人不怕别人说自己的形象标志充满攻击性或者凶猛性,不考虑改变国家的形象标志,单单我国的一些教授却觉得我国形象标志见不得人呢?

  龙不再是那条龙

  ■许斌

  召集一帮子专家学者,如吴友富教授等,关起门鼓搞出任何一种形象,说象征中国人,要取代龙,是犯大忌。无论专家学者出于何种目的这样做,并设计出了如何好的新形象,由少数人将一种形象强加于所有中国人头上,指定其为全体中国人的象征,透露出的,都是一种无边的霸气。仿佛龙意识中的专制、霸道一样。

  何况,在今天,图腾、象征这些东西的意义越来越淡化了,谁还真拿着一幅据说是该国、该民族象征的图案努力分析判断其国民、族民的处事方式与性格特征呢?如今,判断分析的依据主要来自于日常交往。同一国家、民族的不同人,处事方式与性格特征各异,不能一概而论,很难被同一种形象比拟、象征。

  图腾、象征这些东西,已日渐成为一种遥远文化的象征,正因为是一种遥远文化的象征,属于消逝的历史,所以,它实际上是不可能改变的。又因为它不再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分析判断事物的依据,所以,也没有必要改变。

  “中国龙”下岗应三思

  ■雅力

  标志易改,其根难移。源自历史传承的文化印记,来自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脉络,以及由此而生的历史与人文的认知,却难以如此轻松的剥离,更无法轻易改弦更张。

  上至中国古代皇帝的“龙袍”,下至百姓婚礼中至今依旧沿用的“龙凤呈祥”,以及民间节日庆典中无所不在的“舞龙舞狮”。即便名义上“中国龙”不再作为中国的标记,但“龙”的标记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无所不在,在中国人生活中无孔不入的现实却无从改变。

  一国标志,民族标记,历史的传承,渐进的形成,倒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硬性设计出来的标记倒很难有源自历史的标记所具备的生命力与认同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中西文化概念上的异同为由,让“中国龙”这一源自历史的传统中华标志下岗让位,似乎还有三思必要。取消龙的形象资格是“文化媚外”。

  “弃龙”是盲目“接轨”

  ■杨杰

  任何一种“图腾”的形成都不可能是无中生有,“龙”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同样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而逐渐形成、清晰的,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国人“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表面上是“创新”,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炒作”。

  文化之间需要的是相互宽容,“和而不同”才是文化精神的实质,为了迎合某一种文化而改变自己的文化,只是盲目的“接轨”。

  的确,“Dragon”在西方世界的形象不太好,但这并不是“龙”的错。或者说,此“龙”非“Dragon”。《哈利·波特》中的“Dragon”,与中国人所说的“龙”的形象大相径庭。妥当的做法是让西方人了解这个不同,而不是更改“龙”作为国家形象标识的存在。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