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邬枫颖 本报记者 赵红燕
本报讯 上门推销、组织旅游、免费试用、招揽客人的招数层出不穷。临近年底,售卖各种“神奇疗效”的保健品又开始露头。记者从杭州市消协了解到,近几年,到消协投诉的人中,投诉保健品的老年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为什么老年人这么容易上当?杭州市消协副秘书长陈关庭向记者提供了几种老年人易上当的推销方式。
排毒仪广告像在说故事
杭州王大妈的血脂比较高,同事介绍了一种保健品。王大妈一共花了3000多元钱买了3盒。回家吃了一个疗程,后来去医院检查发现血脂还是很高,根本就没有效果。
王大妈后来投诉到消协,最后退掉了剩下的保健品。
汪先生也遇到了同样的事情。“我的一个朋友自己开了个店,跟我推销说他那里有一种排毒仪。”碍于朋友的面子,汪先生就过去尝试了一下。
“在一个木桶里放好水,把脚放下去后把药水倒进去,水就变颜色。”当时朋友说这个就是排出来的毒素,想想朋友应该不会骗自己,汪先生就花了3900元钱把这个排毒仪买了回去。
谁知道买回家以后就发现了问题。“晚上我先倒了药水,还没等脚放进去,桶里的水就变颜色了。”汪先生告诉记者,其实就是药水自己在变颜色,根本就没有什么排毒功能。
消协分析:买东西时,关键还要看东西是否真正物有所值,而不是只是听信朋友同事的介绍。动辄几千元的保健品或器械,其实只不过是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和运动器材,治“百病”的药都没有,更何况是食品?而且像那种保健品专卖店,很多是临时性的,一旦购买后发现问题,退都没处去退。
推销员上门推销
2005年4月,沈阿姨收到一封信后,就去听了几次讲座,结果被一个推销员盯上了,动不动就跑他们家推销。
“后来老头子拿出600元买了吃吃看,结果效果很差。”沈阿姨说,吃了一段时间以后,那个推销员又到家里来了,一来就说现在买两箱就能免费旅游,冲着那个旅游又给了他700元,结果推销员失踪了,东西也没拿到。沈阿姨说:“以后这种推销再也不相信了。”
消协分析:听一次两次也许没效果,但耳朵里听到起茧子时,也许就扛不牢了。加上以旅游作为幌子,更具吸引力和欺骗性。现在很多保健品公司正是借组织旅游为由,以低成本的投入、热情的感情投入感动老年人的心,两三千元及上万元的保健品就这样卖了出去。等钱入了经销商的口袋,老年人再后悔也晚了。
杭州市消协提醒消费者:真有病还是要去正规的医院看,购买营养品最好有医生的指点;购买几千元或上万元的保健品,最好能同时听听子女的意见,请子女帮助查询这个保健品的相关资料真假。如果真觉得这个保健品对自己的身体有效,一定要保存好购买的收据及当时推销时的宣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