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6版:人文·图书新闻
3  4  
PDF 版
· 图书流行榜
· 灵异小说之风越吹越邪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12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盗墓、停尸、疫病、返祖……
灵异小说之风越吹越邪
  本报讯 由一部盗墓小说《鬼吹灯》引发的灵异之风席卷了今年整个书市,当下惊悚灵异小说的题材越来越诡异,誓有不把人吓倒不罢休的劲头。文化界人士担忧,文学娱乐化、低俗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书籍所承担的心灵引领的责任正离读者越来越远,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带来不利影响。

  中国灵异小说

  “东施效颦”

  由恐怖、惊悚到今年的灵异之风,书市刮起的恐怖小说之风越来越夷匪所思,题材越来越怪异,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无论在杭城书店还是图书网站上,恐怖类小说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已经成了出版社赚钱的一大法宝。除了现在正当红的《鬼吹灯》系列,还有《午夜蛇变》、《撞Le鬼》、《返祖》、《鬼魅事件》、《红缎》、《校园灵异事件簿》、《第四校区》等林林种种,光听名字就够刺激神经的。而其题材也由以前一般的鬼怪、探秘故事向更隐秘、诡异、冷门的内容发展,比如有关盗墓、停尸房、疫病、信息传递等,恐怖刺激的内容越来越缺乏艺术手段,而强度却节节上升。

  一位洪先生说,他偶然从朋友那里借了一本《鬼吹灯》,被它那种“美国大片式”的接踵而至的刺激吊住了胃口。“惊悚情节接踵而至,复活僵尸分为‘白粽’、‘红粽’和‘肉粽’,利爪剖腹挖心肝的情节充斥全书。”洪先生说,“除了了解了一点盗墓的知识外,读了之后晚上做恶梦,不知道胆子小的人是否会好几天不安生?”

  近年的恐怖惊悚类小说大多都是从网络小说转化而来,因此在网络写作中的粗糙、肤浅、媚俗的通病,也一并带到了图书中,而作为“浅阅读”的网读的毛病在纸媒阅读中被强调和放大了。

  《浙江作家》杂志的主编夏季风先生说,他对于国内的恐怖小说涉猎比较少,但是看过一些斯帝芬·金的小说。“斯帝芬·金作为恐怖小说的开山鼻祖,对我国国内恐怖小说的写作必然带来影响,我们的恐怖小说必然脱不了模仿的痕迹,但因为写作功力和商业化操作的原因,而在艺术水准上却无法与斯帝芬·金相比肩。”

  浙江灵异作家

  欲“安全地恐怖”

  我省台州有一位笔名为“李异”的惊悚、灵异作家,已经出版过不少灵异小说,比如《迷离之水》、《十二颤栗》、《夜幽岛》等,这个月他又有三本新书要出版:《七三一迷咒》、《地狱美人》和《水晶》。

  李异昨日接受采访时说,自己从青少年时就对科幻、推理、灵异小说很着迷,从网络写作起家,曾在榕树下、网易、天涯等网站写恐怖、悬疑故事,并担任过榕树下“鬼源幽梦”频道的版主,现辞职专事在家搞创作。他认为自己的作品与现在流行的恐怖、灵异小说还是有些区别,是比较贴近社会现实的。比如他写的一个《洞穴》的故事,讲的就是一个离异家庭的男孩,遭受欺凌和母亲扭曲教育后,真的变成了一只老鼠,并疯狂报复社会,被网友认为是预言“马加爵事件”的小说。

  李异说自己的读者绝大部分都是青少年,在即将出版的《水晶》书中,他还特意标明推荐青少年阅读。“因为这本书以科幻和探险为主,加入了一些恐怖、灵异的元素。”

  他认为,恐怖小说的意义在于通过变形、恐怖等形式,看清人性的本质,并激发起读者面对、克服恐惧的勇气。“文学就是表达情感的,恐惧就是人的一种基本情感,为何不能写恐惧呢?”

  中国的恐怖、灵异小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而在国外这类小说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成为图书的一大分支。李异认为,现在灵异小说遍地开花,是市场利益的一种驱动。比如他的《迷离之水》和《夜幽岛》分别已经发行2万册,在出版业不景气的当下,这也算一个不错的成绩了。“我的版税在8%左右吧,超过2万册还会增加一些。我现在还不算很畅销的作家,等三本新书出版后,情况应该可以有改观吧。”

  李异还批评了时下恐怖、灵异小说有一种过度追逐感官刺激,描绘表面现象的不良倾向。“特别是一些讲鬼、幽灵或者校园灵异的小说,为恐怖而恐怖,没有思想内涵。”他也承认,“让青少年过多地接触阴暗的描写,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面对这样一种现实,李异表示要尽量保持清醒的认识,要“安全地恐怖”,不能让读者沉溺在梦魇之中。

  中学生

  难以抵挡诱惑

  在书店中可以看到,围在恐怖、惊悚类小说柜台边上的,几乎都是半大不小的中学生。购买力不够,他们很多席地而坐,就地狂啃。很多新书都被翻旧了。

  杭州育才中学文学社指导老师周勇说,发现很多男生都喜欢看这类恐怖、灵异的小说,有的一天不看就像少了点什么,上课的时候还偷偷地躲在课桌后看。“我们老师对这类小说是很不认同,我们都推荐他们阅读经典、名家作品。”周老师说,“孩子们沉溺在这类小说的虚幻情境中,分散了学习的精力,而且这类阴暗、暴力的情节会影响情绪,对生活的认识也会产生偏差,容易走极端。”他说,有个别同学就因为这类书看多了,处理矛盾的方式就很极端,动不动就对父母说要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单靠学校、家长的力量来阻止学生读此类书,是很有限的。周勇老师对现在书市上充斥了这类书深感忧虑,他呼吁出版界不要因为牟利就忘却了社会良知,因为对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图书的作用和影响将延续一生。         本报记者 陈桔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