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5版:每日新闻·市民
3  4  
PDF 版
· 当爱已成往事 她们选择坚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当爱已成往事 她们选择坚强
本报记者走近三位单亲妈妈
■本报记者 王丽 张云 本报通讯员 邬枫颖 申屠文婕
  当爱已成往事 她们选择坚强

  本报记者走近三位单亲妈妈

  ■本报记者 王丽 张云 本报通讯员 邬枫颖 申屠文婕

  “魔豆”点燃单亲母亲的希望

  “魔豆宝宝小屋”,这家网上童装店在今年上半年,成为了全国网民关注的热点。店主周丽红,网名叫“魔豆宝宝”。虽然她身患癌症瘫痪在床,虽然丈夫在这时离她而去,她却谢绝了社会所有捐助,为了年仅7岁的女儿周煜,在淘宝网上开办了童装店。电脑桌是特制的,她躺着打理;货品是双亲代劳的,每天能赚几十块。

  她的故事引起了全国网友的关注,如今,按照周丽红的遗愿,她的父亲从网友捐赠的18万元中拿出一半,捐给苏州红十字会,成立了“魔豆宝宝基金”。现在,中国红十字会、钱江晚报和淘宝网一起,正式寻找浙江的“魔豆宝宝”们,希望能用这笔基金帮助更多身处困境而又自强不息的母亲。本报12月5日A9版报道这一消息后,热线电话的这头,我们倾听到了一位又一位母亲身处困境却仍自强不息的经历。我们会把他们的情况第一时间转达给中国红十字会,由他们从中确定“魔豆基金”最合适的人选。

  而让我们吃惊的是,在这么多位母亲当中,很大一部分是和“魔豆宝宝”一样的单亲妈妈。

  以前,我们对这一特殊的人群并不太了解,然而在走近了她们、倾听了她们的遭遇后,我们被深深打动了……

  因为她们是母亲,所以一切的困难都要想法克服,一切的困境都要努力面对。她们用母爱和韧性的经纬编织成一把大伞,因为伞下,有她们至爱的儿女。

  ①单亲妈妈小初

  看到生性活泼的儿子变得内向、沉默而自闭,我突然有了生存的危机感。作为母亲,我不能再以这样的精神面貌对待生活了。

  杭州景芳四区,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居民楼里。按响门铃,开门的是一位年轻的母亲,戴着眼镜,发丝有些凌乱,眼神里满是疲惫。她叫小初(化名),今年刚刚30岁,两年前,丈夫离家出走了,她一个人带着6岁的儿子。小初目前处于分居阶段,没有和丈夫离婚,她说是因为现在自己收入不高,她怕一离,儿子就会跟着爸爸走了。

  两室一厅的房间里,衣物凌乱地扔在床头,桌子、冰箱、椅子上则摆满了瓶瓶罐罐各种物件,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中药味。

  在房间最醒目的位置,照片上的小男孩戴着眼镜,快乐地冲着镜头笑。

  “真不好意思,孩子身体不好,经常要去医院,我又要忙着打工,实在是没有时间做家务。”小初说。

  2004年1月的一天,在一阵激烈的吵闹之后,丈夫再也没回家。从小跟着母亲生长在单亲家庭的她怎么也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也会走上同一条路。

  “他走后的一年里,洗衣服、做饭,只要是一个人静下来做事的每一刻,我都忍不住回想,偷偷地抹泪,反复问自己怎么会这样。”这一年,生性活泼的儿子变得内向、沉默。小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块玩,儿子却总是安静地呆在一边。“我突然有了生存的危机感。作为母亲,我不能再以这样的精神面貌对待生活了。”小初决定为了儿子重新开始。她找到了一个在医院打扫卫生的工作,每月有700元的收入。

  “儿子很懂事,可有时候觉得他太懂事了,不像这个年纪该懂的。”小初说,儿子今年6岁,因为喜欢英语,她给儿子报了一个英语学习班,学费600元。

  “上了好几堂课后,有次他跑过来跟我说,妈妈,我不学了,问他原因,起先怎么也不说,后来才支支吾吾地说,学费太贵了,不学了。”小初的声音有些哽咽,她深吸了口气,“因为一时凑不出学费,我让孩子跟他老师说学费月底再交,没想到……”

  今年10月,刚刚振作起来的小初却又遭受了另一个打击。儿子被查出患上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每个月的药费就要500元,占去了小初几乎所有的收入。

  小初每一次的微笑都是在谈及儿子的时刻。“这是我报名参加魔豆计划的原因,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能让儿子无忧无虑的生活。我需要这样一个机会证明自己,也证明给儿子,妈妈是最棒的。”

  ②单亲妈妈俞月

  独自带着女儿的那段日子很苦很累。虽然我曾经是个很软弱的女人,但看到女儿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着我,让我承担起生活中全部的责任。

  曾经她有个幸福的家庭,却因为丈夫的迷途,家庭支离破碎,甚至要流落街头。在最困难的那段时间,她带着女儿毅然外出打拼,在一个只放得下一张钢丝床的房间里,她搂着女儿抵挡蚊虫的侵袭。尽管她拼尽了全力,可磨难还是跟随着她,承受不了压力的她曾经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俞月(化名)是我要采访的第二位单亲妈妈。晚上5点,在去临平俞月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历经坎坷的女人,究竟会是怎样的?

  为了采访,本来晚上9点下班的俞月请了假,现在她是一名售货员。见到她时,虽然满脸疲惫,俞月灿烂的微笑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

  因为有了之前小初的先入为主,俞月家的宽敞明亮倒一下子让我有些许的错觉,这该是一个温馨的家庭呀。

  “我想重新生活,才带着女儿到临平的。”俞月曾是一家公司的财务,一家人住的是单位的公用房。1999年单位倒闭,失业的同时差点就沦落街头,幸亏亲戚朋友的帮助,总算凑钱买下了现在的房子。可她同时知道了一件让她震惊不已的事情,丈夫因为沉迷赌博,在外欠了10多万元的债务。而后,丈夫更向她提出了离婚。

  “2003年,在得知我的情况后,朋友、同学帮我四处想办法,甚至帮我出资,在外地开了家童装店。没想到,小店刚开张一个月就遇上了‘非典’。”俞月说,每天凌晨三点自己戴着口罩去四季青进货,整个杭州城冷冷清清。“大热天,我和女儿挤在店铺隔出的一个只放得下一张钢丝床的小隔间里。每到夜里,耳边就是蚊子嗡嗡嗡的声音。更没想到的是,女儿水土不服,生了半年病,就这样,原本寄予所有希望的小店不得不关门了。女儿抱着我说,妈妈,我们回家吧。”

  面对种种不顺,俞月做了傻事。在家人把她从鬼门关拉回来的那一刻,当她睁开双眼看见女儿的那一刻,她说,如果这次真的去了,在九泉之下都不会原谅自己。这个坚强的女人又一次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无论生活有多困难,倔强的俞月都不愿意接受“嗟来之食”,就如她说的,一时可以靠别人帮助,但不可能一辈子都靠别人。

  去年暑假,作为生日礼物,女儿收到了外公送的电脑,于是母女俩一起学起了打字、上网。“这次的机会很好,能够自己创业,还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独自带着女儿很苦很累。虽然我曾经是个很软弱的女人,但看到女儿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着我,我会用自己的努力承担起生活中全部的责任。”

  ③单亲妈妈吴女士

  辗转过很多单位,我从来没想到歇口气。为了儿子的未来,我辛苦点无所谓。

  吴女士(化名)接受这个采访并不轻松,昨天下午三点,她还是准时赴约了。

  坐在面前的这位女士完全超乎我的想象,这是一个有些沧桑但不失端庄的女人。而在接下来的讲述中,我更加肯定她是多么坚强而善良。

  “2000年的时候,我和丈夫正式离婚了,儿子归我抚养。对于这个结局,我并没有多少意外,只是想着吃点苦也要把儿子养大。儿子很乖巧,和我的感情特别深,这让我很庆幸,至少离婚没有给孩子带来多大的阴影。”

  但生存的压力袭面而来。

  离婚的那段时光,吴女士同时下岗了。“当时我在一家国企上班,下岗是我主动提出的。你想,当时工资只有392元,这怎么能够养活我和儿子呢,所以一咬牙就出来了。”

  通过自学,吴女士很早就获得了大专学历。我想这也是她为什么敢痛下决心出去“闯”的原因。

  “说来也巧,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从你们晚报的招聘栏目里找到的呢。”

  可是这家公司很远,在下沙。那时候去下沙并不像现在方便,吴女士从市区家里赶到单位要花上几个小时。无奈,她只能把儿子安顿在姐姐家。“时间一长,儿子经常哭喊着找我,学校老师也跟我反映,那段时间儿子情绪非常低落。肯定是孩子重要,于是我把做了两年的工作给辞了。”淡然的口气里我听出一丝无奈。

  辗转换过很多单位,吴女士一直靠自己的努力在坚持。

  “难道你就没有想歇口气,让朋友或家人帮帮忙?”

  “没有,没想到过。虽然这么多年,运气一直不错,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得学会自己面对。有时想不通了,睡一觉,起来后的想法和感悟就不一样了。”

  生活似乎把吴女士磨砺得很乐观。但作为一个女人,她也有着日复一日的担忧。“看着一天天大起来的儿子,我真有说不出的顾虑。毕竟我年纪也大了,找个工作不像年轻时那么轻松,即便现在,我也感觉吃不消了。以后儿子升学的花费会更大,我又该怎么办呢?”于是,吴女士看到了“魔豆宝宝小屋”,于是她动心了。“我想这也是一个机会吧,为了家、为了儿子……”

  “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尽管家庭不再完整,“可是给孩子的爱却不能少”,这是采访的三位单身母亲的共同心声,然而,为此,她们却要付出比常人更加艰辛的努力。

  当爱成为往事,婚姻走向破裂,单亲妈妈所承受的感情和心理的创伤是难以想象的。面对年幼的孩子和空荡荡的房子,许多单亲妈妈又会陷入新的情感折磨中。

  而在情感之外,更实际的生活同样考验着单亲妈妈们。尤其是像俞月这样的母亲,她们上了年纪,目前从事的工作对于抚养一个孩子来说,收入远远不够。她们不得不为每天的柴米油盐精打细算。

  如果你也是单亲妈妈,想分享自己的经历;如果在看完了这三位单亲母亲的故事之后,你有话说,欢迎到钱报网络版留言板来讨论。或拨打本报热线85311110或85310888告诉我们。今天晚上7:30-8:30,本报记者王丽将与您在线交流。

  面孔

  喜、怒、哀、乐、悲、欢、哭、笑……这是一张面孔的表情,在这些表情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的故事。

  本报推出的《面孔》栏目,通过记录那些鲜活的面孔,讲述面孔背后那感人的、有趣的、曲折的或是愤怒的、委屈的、悲凉的、无奈的故事。

  如果您想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以发EMAIL:qbds@zjnews.com.cn,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