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杭州的江南文学会馆中巴金老人雕像的静默陪伴下,一场有关巴老精神遗产继承和发扬的热议冲淡了冬天的寒意。昨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江南文学会馆、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主办的巴金精神遗产探讨暨《随想录》出版20周年座谈会上,与会的出版界人士、作家和学者等,高度评价巴金的《随想录》在文学、文化、思想和道德领域的重要价值,将继承和发扬巴老的精神遗产作为对巴老逝世一周年的最好纪念。
1986年8月20日写完《怀念胡风》,巴金先生历时8年终得完成暮年巨著《随想录》。《随想录》的完成和全书出版至今已经整整20年。
20年前的9月3日,《文艺报》曾组织作家、学者为庆贺《随想录》完稿举行会谈,王蒙、 汪曾祺等知名人士出席。20年后,又一次座谈在杭州展开,黄亚洲、王旭烽、袁敏、陈思和、李存光等知名人士参加。
20年来,《随想录》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潘凯雄透露,人文社从1980年开始出版《随想录》,到1986年12月出齐5集,其单行本最初十年平均印数超过13万册,最高的《真话集》累计印数达到15.3万册;今年5月,人文社将单行本配以大量历史图片出版,上市仅半年就发行了1.5万册,相当于同一时段内《鲁迅全集》的印行量。他说,这在当代文学的创作出版中是不多见的,也不是任何炒作手段所能达到的。
据作家出版社的应红小姐介绍,作家社的《随想录》原本是想献给巴老的101岁生日,但没想到在出版前一天巴老先生驾鹤西去。这本定价46元的《随想录》合集在短短二个月内印行了10万册,到目前累计已发行了13万册。 本报记者 陈 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