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经过港航等有关部门大力打捞,肆虐杭州等地的“水上绿魔”——水葫芦已日见消退,不抖昔日威风。据悉,港航部门还花巨资订购了价值三百万一艘的现代化打捞船,以备今后不虞之险情。
应当说,此次水葫芦的灾情得到控制,全赖政府有关部门措施得力。但是,靠打捞,无法从根本上控制水葫芦的疯狂生长灾情。众所周知,水葫芦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一株水葫芦90天之内就可以繁殖25万株,是公认的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以至于打捞的工作人员慨叹无论怎么打捞都难赶上它生长的速度。
其实,防治水葫芦的技术已经成型,并在国际上广有成功实例,这个办法就是生物防治——引进一种叫水葫芦象甲的昆虫。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介绍,从培养象甲到获得成功需要的时间从14个月到6年,一般为3年左右,而且自此以后水葫芦不再蔓延,不必进行任何防治。而且水葫芦象甲只吃危害水葫芦,不危害其他任何种植物,没有水葫芦时,象甲宁可死亡也不取食其他植物,不会造成新的生物污染。
那么,为什么这些已经成型的技术至今未能广泛应用?我想,这其中除了部门间缺乏协调的问题之外,更主要的恐怕还是源自观念问题。在如何对待生态问题的态度上,我们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发现吃福寿螺人要得病,于是将福寿螺一弃了之;可当发现被遗弃的福寿螺在田间疯长危害到作物颗粒无收时,又一筹莫展地祭出人工捕捉的办法来。可失去天敌制约的福寿螺,又岂是几个人捕拾能消灭得了的?
其实,对待生物危机的最好手段是用生物的办法来解决。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天生万物,一物总有一物来降。水葫芦可由象甲来降服,而福寿螺也必定有其适合我们本地生态的天敌,只不过暂时没有发现罢。其实,一时找不到有害生物的天敌也不打紧,人类完全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制服它们敌。
据2005年11月3日的《浙江日报》报道,海宁市已开始用水葫芦生产沼气,然后再用沼气与柴油进行混合发电,沼液和沼渣则可作为有机肥料。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技术官员甚至表示将把这一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大力推广。在上海,有人别出心裁地用水葫芦为材料编织出家具。据介绍,每生产一张水葫芦单人沙发,要使用10公斤干燥的水葫芦茎秆。而每公斤干燥的水葫芦茎秆,由50公斤新鲜的水葫芦处理而成。也就是说,每张单人沙发要消耗新鲜水葫芦500公斤——如此,我们还要担心水葫芦成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