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7版:每日新闻·热线
3  4  
PDF 版
· 借钱报一角
说声对不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12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借钱报一角
说声对不起

  本报讯 读到本报昨日《这辆伊兰特 你该道歉》一文,伊兰特主人昨天立刻给我们打来了电话:“我真心向那位小姐致歉。”

  “请《钱江晚报》代我向那位姑娘说声‘对不起’。”泥水溅到了那位姑娘,冯先生觉得特别内疚,电话那头连说了五六遍“抱歉”,不过他也有点委屈:“我当时真的不知道,并没有‘扬长而去’。直到今天,我也是最后一个知道这件事的人,一上班,公司的员工们就取笑我了。”

  虽然本报隐去了两个号码,冯先生的同事们还是认出了那辆白色伊兰特。同事们的反应带着善意和理解,不过冯先生还是感觉到了压力。

  “我一定要打这个电话,不能让人说杭州司机素质低。”

  “我平时开车都很小心,也很痛恨这种行为,没想到发生在自己身上。”

  “其实路过解放东路新城隧道入口附近时,我压根就没注意到那洼积水。”

  “那条路我天天走,平时不积水,也就没特别留意。”

  “离开杭州半个多月,我前天刚从南美回国,否则我早看到这个水洼了。”

  ……

  冯先生在电话里说了很多,我能听得出他的诚意——当我们为某件事向某个人道歉时,也会在每句“对不起”后面加上些什么,为了让对方心里更舒坦些,更能接受这份抱歉。

  冯先生今年30多岁,经营着一家外贸公司,经常开车出门办事,杭海路是他走得最多的一条路。可是最熟悉的路可能最具有“欺骗性”。记者能理解下雨天司机们的心理——雨刮器刮过的前挡玻璃并不像晴天时那么清晰,当视线不够好时,尤其在熟悉的道路上,会忽略路况而最关注行路安全。

  总之今后,不论咱们司机在哪开车,车速尽量放慢些,总是不会错的。

  这位姑娘,也请你接受这份抱歉吧。

  本报记者 杨晓政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