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伟利
前两天,本报记者走街串厂,调查了工间操的现状。报道见报后,许多读者打来电话,向我们倾诉工间操难推行的苦衷。
记者整理了一下,发现使工间操“歇息”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流水作业,要停下来很难,尤其是生产类企业;
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一上班就有很多事情要做,根本顾不上做操;
单一的工间操形式,吸引不了大家的兴趣,大家觉得做操没劲;
一些小型企业干脆说,没有做操场地;
……
确实,这么多年过去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工间操形式已不再适应现代人的需要。但工间操的必要性却又是显而易见的,长期伏案工作,各种职业病越来越突出,就是对我们的一个警示。
怎么让工间操重新红火起来呢?编辑部的同仁商量了一下,觉得还是要依靠群众的智慧:欢迎大家来出点子——如果谁有方便的、因地制宜的工间操形式,可以是被历史尘封的,80后听都没听说过的锻炼方式;也可是形式新颖突破传统的方法,统统告诉我们喔。让那些难以推行工间操的单位,也寻找到别样的乐趣。
对了,我们征集的工间操形式范围很广,不一定是“做操”,只要能在上班期间做,又锻炼身体的都行;按照不同的工种,大家也可以分门别类地设计不同的工间操形式,比如坐办公室一族做什么操,在车间工作的工作又适合哪个形式……想到了,就来个电话(0571)85310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