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9版:每日新闻·亲历
3  4  
PDF 版
· 神秘爱心老人亮身份
· 毛竹内藏
十八罗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经常酱油过饭 捐赠数十万元
神秘爱心老人亮身份
  ■本报通讯员 方欣慰 张勇

  

  一对不留姓名的爱心老人,自己省吃俭用甚至用酱油过饭,省下的钱都捐给了温州各级慈善部门,几年来,这对老人捐款捐物价值已达数十万元。虽然这对老人已是温州的名人,但是,由于这对老人执意不透露姓名,他们的身份也一直是个谜。

  上周,这对老人的身影再一次出现在温州市慈善总会的办公室。此次,他们终于公开了身份,他们说,此举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慈善事业,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昨天,许多温州人终于得知了这对神秘老人的名字:张长娒、郑阿玉。

  一对神秘老人

  捐赠30万元

  上周,温州市慈善总会来了两位两鬓斑白、穿着朴素的老人。老伯精神矍铄,他的老伴走路有点吃力,两人相互搀扶着。老伯进来第一句话是:“去年老太婆腰椎间盘突出,在家躺了一年,现在身体好些了,我们终于可以一起出来捐助了。”随后,两位老人表明了来意:“快过年了,我们来看看有什么人需要帮助。”

  这两位老人是温州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的熟人,每年过年之前,他们都会来这里捐款捐物。但每次离开之前,他们都不肯留下姓名,而且还叮嘱工作人员:不要让其他人知道我们是谁。

  工作人员还记得,2003年1月,这对古稀夫妇来到鹿城区老龄委,要求资助160名特困户,送给每户1条丝绵被、1床被套、5升油和100元钱,条件是不要公布他们的姓名。同月,两辆满载124条棉被的小货车驶进了龙湾区慈善总会。送货人说,棉被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托他送过来的。之后,温州市慈善总会同样收到了这对神秘老人给特困户捐赠的100条棉被。

  今年1月,两位老人又向龙湾区民政局捐助被子81条;之后分别向温州市慈善总会和鹿城区慈善总会捐款2万元和6000元;台风“桑美”过后,他们又捐款2000元;此后,还向苍南县矾矿捐助60条被子和60袋大米。

  这两位没有固定收入的老人已经连续多年为温州市的慈善事业捐款捐物,总价值30多万元。

  10元钱能吃三四天

  这一次来,工作人员又一次询问他们的姓名,此次,两位老人终于说出自己的名字:老伯叫张长娒,74岁;阿婆叫郑阿玉,今年72岁。

  张长娒说:“我们以前不想让太多人知道我们在做善事。现在我们说出来自己的姓名,是想让更多的人为帮助他人做一点事。”

  郑阿玉说:“以前我们家里生活条件并不好,有6个子女,老头子白天种田,晚上和我以及孩子们一起编绳子。挣来些钱,除了自己家的日常开销,老头子把多余的钱都拿出去给穷人家了。”

  平时,两位老人生活很节俭,用10元钱能吃上三四天。他们从来舍不得坐出租车,连乘公交车也要再三考虑,能步行尽量步行。

  两位老人年事已高,没有固定工作,每人每月只有50元的补贴,他们的捐款都是从子女孝敬的零花钱中积攒下来的。就是这样两位对自己十分“吝啬”的老人,帮助别人时却显得异常慷慨。

  每年盛夏,他们总是惦记着那些远离家乡的来温务工者,他们跑到药店买来很多午时茶,送给工人们消暑健胃;走在路上,若是看到有人病了,他们会护送病人到医院,并为他们买药打针;天寒地冻,他们牵挂着那些缺钱少衣的人,整天东奔西走,购买大米、食油、棉被等生活必需品,请搬运工帮忙送到有需要人的手中。

  自从和慈善总会保持联系之后,夫妻俩仅2003年一年,捐款捐物的总金额就高达十几万元。

  做这所有的一切,两位老人从未留下姓名。

  帮完别人睡觉特别香

  张长娒说:“做好事尽到自己的心意就行了,还让别人知道,多不好意思!”所以,两位老人一直保持着神秘的资助形式。他们一般都会打电话给工厂定做棉被,再请人将东西送到指定的地点,同时千叮万嘱不要泄露了他们的身份。而相关的费用,他都是另约地点结算。“有时连工厂里的人都不知道我是谁。”张长娒说。

  而每次帮完别人之后,他睡觉也会睡得特别香。“想着别人收到我送去的东西,日子能好过些了,我心里就十分高兴。”

  而此次公开身份,老人表示,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慈善事业,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从自己出力到希望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参与,两位老人态度的转变反映的是他们慈善理念的转变。”温州市慈善总会有关负责人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