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生于﹁六○后﹂的省部领导
2006年进入最后一个月,来自中国最权威媒体新华社的消息接踵而至:1日,刘伟平任甘肃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张裔炯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委员、常委、副书记;3日,王珉任吉林省委书记,杜青林任四川省委书记;4日,卫留成任海南省委书记;6日,胡春华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张少春为财政部副部长,马军胜为国家邮政局局长;8日,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决定韩长赋任吉林省代省长;16日,孟建柱当选为江西省委书记……一批省部级高官频繁调动,新名字、新面孔构成的政坛新景观,暗暗回应着民间社会对新型官员的政治期待。
这并非是偶然的例子。事实上,今明两年是地方党委的“换届年”,自今年5月以来,中央先后对西藏、陕西、广西、甘肃、贵州、新疆、辽宁、湖南、河北、江西、云南等多个省区及中央部分部局的党政领导进行了调整。省部级高官接连亮相,在中国四级党委“换届之年”的敏感时刻,变动着的政坛新面孔,传递出本届领导人先进的政治理念和娴熟的施政策略。
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从官员开始。省部级高官变动,体现出两个最明显的特点。一是年轻化,二是重用治理型官员。
根据公开的简历显示:
胡春华,12月新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1963年生,中央党校世界经济研究生学历。
张少春,12月新任财政部副部长,1958年生,经济学博士。
马军胜,12月新任国家邮政局局长,1961年生,硕士、高级经济师。
李克强,10月再次当选辽宁省委书记,1955年生,法学学士、经济学博士。
周强,9月新任湖南省代省长,1960年生,研究生学历。
……
媒体观察注意到:越来越多有着经济、法律和社会管理教育背景的官员进入了省部级决策层。从国家决策层面看,坚持多年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已经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增加了一个新提法:“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对社会公平的关注需要实实在在的落实载体,“是否具备处理利益关系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白钢教授认为:“具有高度战略思维的新型官员,将是‘十一五’规划的具体推动者和执行者。”这基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期,遭遇一系列的忧患和重重挑战,着眼于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央领导集体新思路的立足点是“以人为本”,目的是“社会和谐”。
按照官员能力的时代特征,有学者将建国以来的官员分为三种类型,即马背上成长起来的军功型官员,改革开放以后大量涌现的有专业技术背景的专家型官员,以及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治理型官员。治理型官员的特征首先体现在知识结构上,更多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等学科背景出身的官员因此在这次换届中走向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