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即学问研究者。很难想象,一群历史、人文学家,竟有如此大的魅力,他们在荧屏上引经据典,用风趣的语言将一桩桩历史“悬案”抽丝剥茧,见解独到。就是这么一群“迂夫子”,却个个都成了超级明星。网上,女“易粉”喊出“嫁人只嫁易中天”的口号;刘心武一出书,销量逼近50万;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出版后,两个月内再版五次;余秋雨、纪连海也火得胜过任何一个明星……这种“怪现象”,前所未有。
签名售书万人争睹、粉丝组团声势浩大、精彩语录网络流传……不要以为只有李宇春、张靓颖等“超女”才能享受如此待遇。如今,易中天、刘心武、纪连海、阎崇年等一批学者因亮相央视《百家讲坛》而一夜走红,其受欢迎程度丝毫不逊于当红“超女”。捧红多位明星学者的《百家讲坛》栏目也被观众戏称成学术界的“超级女声”。阎崇年以系列讲座为基础扩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出版后,两个月内重印五次,累计印数达到七万册。而刘心武出版的《解密红楼梦》销量更逼近50万册。
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06年5月22日,12家出版社在北京竞标《易中天品三国》(第一部),最终上海文艺出版社以首印55万册、14%版税的标书中标。易中天将因此拿到约180万元的稿费。此举开了中国图书界以无标底竞标的方式竞争书稿的先例。
创下收视之最
在这场愈演愈烈的学者明星化潮流中,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清史学者阎崇年因在《百家讲坛》上主讲《清十二帝疑案》迅速在普通观众中打开知名度,其后的刘心武《揭秘秦可卿身世之谜》系列讲座掀起了另一个高潮,使得“红学”研究成为普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易中天登场讲授“汉代风云人物”更是将《百家讲坛》的人气带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据悉,创办于2001年7月9日的《百家讲坛》栏目在很长一段时间收视率都不理想,其最低时几乎为零。央视实行“末位淘汰”,《百家讲坛》几次面临被“下课”的危险。直到2004年4月,《百家讲坛》进行改革,在清宫戏走红的背景下,邀请清史学者阎崇年主讲《清十二帝疑案》,使收视率起死回生,最高收视率竟达0.57%,一跃成为科教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栏目。
自此之后,《百家讲坛》栏目“豁然开朗”。据央视资讯统计,2005年《百家讲坛》平均收视率一直保持在0.17%以上,在科教频道收视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在CCTV-10的综合排名仅次于《周末讲述》,位居第二。
《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卫称,在大量研究电视的形态和观众收视习惯后,他们发现,推出让观众喜爱的主讲人是吸引观众收看下去的关键。编导们在推荐主讲人时,必须拍回主讲人讲课的录像资料,供栏目策划组商榷。“如果这位老师讲课不吸引人,学问再好,也不予考虑。”在挑选主讲人时,编导们很看重他们的“公众演讲能力”,就是学者们要善于用悬念,破解疑问的方式来讲。
万卫称,打造自己的“学术演讲明星”是《百家讲坛》的追求宗旨,一位演讲明星本身就是栏目的标识。“从阎崇年到刘心武,《百家讲坛》推出的主讲人基本上都火了,这些老师多年的学问积淀也随之走向了市场。”
利大或弊大?
余秋雨作为“学者明星”第一人,就曾颇受争议。如果这成为一股风潮,社会各界对此的争议也更多。余秋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其实在他之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参与电视节目录制了,“我相信那些真正的学者参与这些影响力大的文化活动的话,社会影响会很好。”而易中天也分析称,从社会效益来说,学者大众化是利大于弊。“因为人文学科研究的目的就是人类的幸福,作为学者有这个义务把人文研究的成果传播出去。有一部分学者牺牲自己的安宁——甚至牺牲自己的名声,比如不怕别人说自己不务正业——去完成这样的任务。”
但对学者大众化持否定态度的人也不少,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陈平原教授就是其中的代表。陈平原教授告诉记者,对一个学者来说,本位的是做自己的专业研究,上电视、写专栏、作演讲等只是学术普及的工作。“余秋雨现在已经走出学术了,学界已经没有人会认为余秋雨是一个学问家,都觉得他是一个散文家。电视以及其他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我更愿意强调学者应该坐稳自己的屁股。大众文化时代,就像超级女声一样是用掌声多少来计算的,但是文化绝对不是靠投票来决定的。”
争论不休,但学者们在争论声中,愈来愈红。
学者履历
余秋雨
余秋雨以戏剧评论家身份进入文坛,一本《文化苦旅》几乎风靡了中国的大街小巷,以至于坊间盛传“开口不谈余秋雨,一肚子学问也枉然”。后来,余秋雨又开始触电,从此频繁亮相于各种电视节目,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明星。今年,余秋雨又因为担任“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一事而又一次成为争论的焦点。
刘心武
原是作家,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当年以《班主任》受到一切“伤痕”追随者的吹捧,随后沉寂。
近两年,刘心武蛰伏许久后突然出现,却是以红学家的身份进入大众的视野,其独树一帜的“秦学”,和标新立异的红学观点立刻吸引了最广大的观众。随后,他的“揭秘红楼”又出版成书,发行量以百万计,遂成畅销书新贵。而后,再远赴海外,演讲红楼。不过刘心武的突然蹿红却引起了整个红学界的抵抗,几乎所有的红学家都对刘心武口诛笔伐,恨不能和他来一次决斗,当然,所有骂刘心武的红学家,他们的新书旧作,也随之畅销。
易中天
央视“百家讲坛”的造星产品。本来籍籍无名,但自从登上央视,开讲三国人物,品味汉代风云,风头之健,一时无两,年逾花甲之人,粉丝竟比当红明星还多,堪称一步登天的典范。暴红之后随即与央视合作,将书稿拍卖,消息一出,争抢者如过江之鲫,最后,竟拍出历史天价,随即有人算出,这小小的一本书稿,竟然会给易中天带来不下26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真是羡煞那些辛苦写作的人了。不过易中天自己很坦然,坚持认为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他自己只有遵守规则云云。
张颐武
北大教授,一向以言辞犀利著称,长久以来,在各种媒体上露面。并且自己经营博客,常常写些文化色彩浓厚的文章,引得网民追捧,虽然点击率比不上明星大腕,但也有名人的气概。
张颐武的出名,基本上是靠自己的学问和知识,长久积累起来的,若非最近的一次意外,恐怕他是上不了学者明星的榜单的。而这个事件就是“孔子不如章子怡”,这个观点立刻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使张颐武不得不出面辟谣。
经此事件,张颐武一时间风头大盛,虽然这种风头是负面的,但辟谣之后,知名度再次上升,可说是因祸得福,塞翁失马了。
阎崇年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250余篇。
2005年,阎崇年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授的“清十二帝疑案”系列讲座,创下了央视十频道收视率的最高纪录。中华书局依据阎先生的讲座推出《正说清朝十二帝》,受到读者的狂热追捧,一年内加印了15次,发行量突破30万册,不仅创造了学术类历史图书进入各大城市图书销售排行榜的现象,而且引发了“正说”历史系列的出版热潮。今年又出版了《明亡清兴六十年》,并继续在《百家讲坛》开办讲座。
于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出版《形象 品牌 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
纪连海
北京师大二附中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CCTV-10《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其主讲“正说清代名臣”系列(和珅、纪晓岚、刘墉等)激情澎湃、诙谐幽默、设问解疑、鞭辟入里,极受欢迎,收视率屡创新高,成为亿万观众热捧的超级学术明星,名列《百家讲坛》“十大名嘴”,号称“最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