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一天,乡村老师能享受到比在发达城市更高或相同的收入待遇,不为生病无法看、信息闭塞而困惑时;当乡村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在农村有用武之地,有着城市人一样的医保、社保时,中国农村教育才会出现真正的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教育是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城市向农村教育的反哺,包括资金投入、师资支持、爱心捐赠等,以帮助农村教育摆脱经费与师资力量短缺的困难。
最近,教育部又宣布从2007年起,我国所有农村小学和初中学生将全免学杂费,这让我们看到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重点支持农村教育的决心。但是,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问题,以及农村教育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旧任重道远。
“面子成才”害了农村教育
发展农村教育,不解决农村教育的质量问题——目前的农村教育的重点,还停留在解决“数量问题”上;不改变整个教育的升学模式——目前的农村教育,核心仍旧是考上大学离开农村;不改变整个社会的成才观念——目前的成才意识,还维持在劳动有高低贵贱的“面子成才”上,就无法让农村教育,真正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笔者认为,除了增加对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投资,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之外,我国广大的不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还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必须打破上大学是农村、贫困地区孩子唯一出路的思维怪圈,因为在这样一种思维中,接受教育的目的是“跳出农门”,如果这个目标达不到,读书就没有多少价值了,这不但会使超过90%的农村、贫困地区孩子成为教育的“失败者”,也会使所有“成功”了的学生不再为家乡发展服务。
换句话说,目前的升学教育模式,可以说是专门针对少数可以上大学的孩子而设计的,也是为人才离开家乡而设计的。
在改变教育的应试和升学导向之后,经济不发达地区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设计可以让更多学生拥有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于三农的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可以使自己的生存环境更美好,可以使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更充分。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认同农村,接受农村,从而去改变农村;认同当地,接受当地,从而改变当地。
当然,这一切转变,必须依托于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变,依托户籍制度的改革,依托社会歧视和偏见的逐渐消除。要健全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也可以得到与城市人口一样的社会保障——目前,从全国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情况来看,占总人口80%的农民,只享有社会保障支出10%左右,而占总人口的20%的城市居民,却占到社会保障费用的90%。从人均社会保障费用来看,城市居民是农民的20倍以上。要加快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改变由二元分割户籍制度带来的城市人与农村人不平等、各地区人不平等的局面。
以社会公平消除歧视
要通过各种手段,展示不同行业,尤其是农村创业的风采,宣传健康的劳动观念、职业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笔者认为,当有一天,在农村教书的老师,能享受到比在发达城市教书更高或者相同的收入待遇,并不为自己生活在农村生病无法看、信息极其闭塞而困惑时;从农村教育出来的学生,能在农村有用武之地,有着城市人口一样的医保、社保时,中国农村教育才会出现真正的繁荣。
本报记者 沈伟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