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3版:每日新闻·读书
3  4  
PDF 版
· 在读大学生老板招聘大四毕业生
· 用钢性体制,守护乡村教育的“气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新农村建设教育实验样本D ■设计者:何杏仁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
用钢性体制,守护乡村教育的“气血”
■本报记者 徐 澜 朱国平
  12月16日,冬日的周末,“田野大课堂”首课在桐乡石门丰子恺故里开张。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何杏仁匆匆赶来,见到记者便说:“我看了钱江晚报‘杭州教育反哺乡村’的报道,很感动,一大早就过来了。你们的报道抓得很准,很有意义。”

  最大的差距是教育资源

  对于主管教育工作的行政官员,何杏仁对农村教育的状况有深切的认识和思考:“城乡教育最大的差距是教育资源的差距,而教育资源差距中最主要的是师资的差距。我们强调推进教育公平、推进均衡发展,这是一项长期工程。被称之为省长工程的农村教育‘四项工程’中,其中之一是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它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何杏仁认为,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除了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硬件投入外,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为此,省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已启动许多工作,如让17万乡村教师得到免费培训;鼓励和要求城镇老师下乡村支教,近5年内已有2万城里老师走进田野结对扶助等等。

  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成效,但目前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情况依然存在。何杏仁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育资源“气血不足”,如教师骨干,特别是经过政府出资培训、结对帮助的优秀教师流向大中城市,一些农村教师一评上职称就转向大城市。另外,一些城市的学校甚至到下面挖走优秀教师……

  用体制制止“失血”

  如何制止乡村教育资源这种“失血”“抽血”等流失现象,何杏仁强调要改变以往以一纸协议、保证书等作承诺的柔性做法,用钢性政策加以约束,用体制和制度作保障。如目前省里已将教师职称评定与支教挂钩,教师中级职称、高级职称申报都要有下乡村支教的经历。另外,如要求评上特级教师的农村老师至少在当地服务5年,特级教师跨地区流动要报省厅备案。

  何杏仁介绍,目前还在考虑制定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暂行规定,更有效地守护本已稀缺宝贵的乡村教育的资源。

  何杏仁称赞钱江晚报的“田野大课堂”和“100名师与乡村教师结对”活动,是一次用民间力量弥补体制缺撼、探索新农村教育发展样本的有效实验,希望持之以恒,引导更多的城镇教师服务农村,带动更多的乡村教师提高素质,用行政和民间共同的努力守护乡村教育。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