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3版:每日新闻·市民
3  4  
PDF 版
· 还记得二十年前那场婚礼吗
· “心灵美”美到今天
· 每张照片都有记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报创刊伊始,报道了一场集体婚礼,当年的一位新娘昨日来访
还记得二十年前那场婚礼吗
  ■本报记者 方云凤

  

  20年前,14对有情人在西子湖畔的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终成眷属。当年,创刊18天的钱江晚报上留下了他们甜蜜的身影(1987年1月18日一版)。

  也就是从那天起,有位新娘和钱江晚报结了缘。这一结就是整整20年,她看到的钱江晚报也从当时的4个版变成了现在的64版。

  昨天,这位新娘——鲍晓红来到本报,为的是能实现她的一大心愿——希望当年一起参加集体婚礼的14对新郎新娘,能在结婚20周年的那一天,带上家属,重新欢聚一堂。

  他们如今过得好不好?事业上有成就了吗?儿女有出息吗?他们住新房了吗……他们的一切,鲍晓红都非常牵挂。

  回忆当时集体婚礼的情景,鲍晓红显得兴致勃勃,感慨万千。

  差点误了早班飞机

  鲍晓红带来一张珍贵的名单,上面是“杭州青年(87)元月‘心灵美’集体婚礼观光团人员名单”。

  “我们的集体婚礼是1987年1月17日下午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的,是由当时的团市委副书记王坚主持的。两天后,我们又一起乘飞机到深圳和广州去度蜜月。”

  鲍晓红清楚地记得那天出发的情景。她说,出发那天,杭州下着大雪,她和先生迟到了。“他们全都到笕桥机场了,我们急得要命。那时候没有出租车,我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后来,团市委的负责人从机场派了一辆吉普车,把我们接了过去,差点误了飞机呢,那可是我们头一次坐飞机啊!”

  买了电子表结果上当

  现任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办副主任的孙庆林是当年唯一的随团采访记者。他跟随着新人一起飞赴深圳广州,分享了新人们美好的一周蜜月时光。

  昨天下午,记者陪同鲍晓红来到孙副主任的办公室。20年过去了,孙庆林对鲍晓红却依然留有印象:“哦,我想起来了,你是当年的新娘小鲍。”“是啊是啊,我们回来后,你还到我家来采访过。”两人一聊起这段往事,真叫亲切啊。

  “我们在深圳海上世界住了一晚,后来又到蛇口。晚上,那里有很多人在吃大排档,我们感到很新鲜,因为在杭州从来没见过呢!那时候,杭州一到晚上八九点钟就安静了,根本没有什么夜生活。”

  “是啊,回杭州的时候,我们都买了不少希尔顿香烟和收录机,还在地摊上买了很多电子表。结果回来后才发现,这些表都不会走,上当啦!”

  与晚报从此结缘20年

  “我们儿子是1987年10月10日出生的,算起来是在深圳怀上的,人们叫‘坐喜’。现在已经读大学了。我不知道其他新人现在怎么样了,他们生的是儿子还是女儿。我很想跟他们联系上,在结婚20周年纪念日的这一天,重新欢聚一下,说说这二十年来大家的生活变化。”鲍晓红说这番话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色彩。

  鲍晓红说,当年,钱江晚报对他们的集体婚礼,从报名到蜜月旅行,进行了连续报道。她也因此成为钱江晚报20年的忠实读者。

  虽然当年大家都留下了联系方式,但毕竟时光流逝了20年,当年大家留下的电话还是5位数,还有不少人离开了原单位,渐渐失去了联系。“但我很想找到他们。”鲍晓红这样对记者说。

  20年婚庆 请你来相会

  下个月的17日是杭州市第二次“心灵美”集体婚礼20周年纪念日,本报和鲍晓红共同邀请当年的新人欢聚这一时刻。本报新闻热线0571—85310888;鲍晓红的电话13905714073,85979766。名单如下:

  骆振宇和俞瑛、陈伟鸣和程力群、许照岗和陈柳霞、齐君明和许玲飞、瞿利民和陈惠妃、孙益民和陈芳兰、周来炎和鲍晓红、张建新和于红、方建成和金秀梅、储稼余和马建敏、韩建民和吕萍、余三玲和韩顺兰、应树春和陈菊惠、金玉麟和潘东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