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6版:新知·发现
3  4  
PDF 版
· “发现”号开始返航
· 人怎么想,机器就会怎么做
· 基因变异
导致自闭症
· 汉语声调如同音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12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汉语声调如同音乐
中科大教授:中国人比西方人更频繁使用右脑
■本报通讯员 胡胜友 本报记者 梁建伟
  本报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林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对中国人如何感知汉语声调的深入研究,证明了在声音进入耳朵后约200毫秒的早期认知阶段,汉语声调主要靠大脑的右半球来分析处理,就像处理音乐一样。研究同时提示,说汉语的中国人比说英语的西方人更频繁地使用右脑,更应重视开发右脑的潜能。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12月19日出版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科学界早就知道,人类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在处理外界声音信号时是有分工的。通常左半球在理解语义时占优势,而大脑的右半球在理解音乐时占优势。但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左右脑的这种不同分工,却是一个令学术界长期困惑的难题,并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假说。声学假说认为,决定大脑半球优势的因素是听觉信号所具有的功能,与信号的声学属性无关;功能假说则认为,决定大脑半球优势的因素是听觉信号的声学属性,与信号所具有的功能无关。

  为了解决两个假说之争,陈林教授领导的小组巧妙地利用汉语声调既类似音乐又同时携带语义的特点,来研究大脑的早期听觉认知过程。他们发现,声学假说在早期的注意前认知阶段是成立的,而功能假说则在后期的注意认知阶段是成立的。根据实验结果,他们提出了一个两级听觉认知模型,将声学假说和功能假说统一起来。根据这个模型,在注意前阶段,右脑依据听觉输入的声学特性而成为处理汉语声调的优势半球;只有到了注意阶段,左脑才依据听觉输入的语义功能而成为处理汉语声调的优势半球。

  这项研究成果揭示了左右脑在语言感知中如何分工的机制,有助于科学家为右脑损伤或耳聋的中国患者去寻求更加有效的诊断和康复手段。该期刊审稿人指出:“这项工作利用了汉语具有声调的特点,为解决语言认知处理领域中长期存在的一个争论做出了贡献。”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