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3版:每日新闻·生命
3  4  
PDF 版
· 交个医生朋友
· 头疼6年揭开谜底
都是癫痫惹的祸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12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本报生命工作室牵手浙二名医智囊团
头疼6年揭开谜底
都是癫痫惹的祸

  本报讯 刘闯,一个16岁的花季少年,可他的生活里却没有这个年龄应有的缤纷色彩——6年前被查出患有珠网膜囊肿,10岁小小年纪就被打开头颇手术。然而3年之后,头痛像恶魔如影相随,折磨得他不得不休学到全国各地求医。

  “求求你们,救救我儿子”。几天前,爸爸刘秀献打进本报生命工作室热线,哽咽地述说着儿子的病情,“儿子6年走不进学堂,因为他随时会头痛得呼吸困难,眼睛也睁不开,甚至痛晕过去。”

  巧的是,一个月前,记者采访急诊室故事时,曾在杭州某医院急诊室里遇见过刚从河南南阳老家赶来求医的刘闯,当时他的模样我还记得:瘦弱的身子,面色惨白地躺在病床上输液,另一手紧捂着头部,不停地喊着痛。记者以为他已得到救治,没想到医生说:查不出病,回家去吧。

  求生的念头让刘闯拨通了我们的电话:“阿姨,我还年轻,不想就这样死了,妈妈爸爸养我不容易……”没说上几句,电话那端就没了声响,原来,他又吐了。

  一次脑部手术之后

  苦难的日子从刘闯10岁时开始。6年前的冬天,正当全家乐呵呵地忙着准备过春节,小刘闯突然晕倒了。送去河南南阳的当地医院检查后,医生说他的脑子里长了东西。经亲戚介绍,刘爸爸带着小刘闯到了湖北省荆门市的一家医院就诊,结果被诊断为珠网膜囊肿,当下就做了分流手术,在脑子里植入一根管子引出囊水。手术还算成功,术后的小刘闯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

  可惜好景不长,术后第二年,刘闯经常头痛,中间曾有次被检查出是颅内感染,于是医生把之前植入的管子取出来清洗后又放了回去。苦似乎没还熬到头,不久后,刘闯头痛的毛病再次复发,比之前更加厉害,起先是几个月才发作一次,后来一个月要发作好几次,而现在则是三天两头地痛。如今为了给孩子看病,刘闯一家都来到了杭州。爸爸妈妈和姐姐怕他突然晕倒,3人就轮流守在他身边,白天两人出去打工,一人留下照顾他。

  智囊团集体会诊

  “所有的医院不是说找不出头痛的原因,就是说孩子没得救了,不肯收他住院,可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那么痛苦啊。”说着说着,刘爸爸的声音越来越沉重。他说,几年来医药费花了6万多元,不仅用完了积蓄,还欠下朋友不少债。

  为了帮助这家陷入困境的外乡人,为了让花季的少年能重返学校,本报生命工作室联系了我省脑外科技术力量最强的浙医二院,请智囊团专家张健民教授为刘闯治治这“怪病”。

  日前,记者陪同刘闯来到医院,张健民等脑外科专家一起给他会诊。会诊结果出乎意料,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张健民肯定地说:头痛问题不是出在脑子囊肿,而很可能是神经内科的一种疾病加上一定的心理问题。他分析说:囊肿较小,颅压正常,没有感染迹象,也无伴随高烧、抽搐等,不需要手术治疗。那么刘闯以往的“珠网膜囊肿”究竟是个什么病呢?会不会与现在的症状有关系?张健民解释说:“珠网膜囊肿”是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脑部疾病,即脑中有珠网膜形成的囊腔,大多是先天性的,如果患儿没有头痛、抽搐等症状,无需手术。

  本报爱心善款再次启动

  不是囊肿惹的祸,那究竟是什么让刘闯如此受罪呢?

  带着谜团,随后生命工作室又邀请了另外两位智囊团专家:我省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丁美萍教授和精神科主任李惠春。三科专家团队作战,终于解开了多年头痛的谜底——癫痫。

  精神科主任李惠春问诊后指出,因为挥之不去的头痛,多年的误诊,无法上学,使年幼的刘闯心理遭受很大打击,焦虑和抑郁等症状相伴,使癫痫变得更为扑朔迷离。

  神内科主任丁美萍教授则把刘闯每次大发作的底细一一问诊,对不同症状和时间一一对应排查,又建议做了花钱比较少的脑电图检查,就确诊了疾病。丁美萍说:“孩子时常头痛,有时还会意识模糊,更严重时甚至晕倒,这些都是发作性、刻板性、反复性的癫痫症状。我发现他4年前服用过苯妥因钠等治癫痫药,但药量太小,没有起作用,后来被医生忽视了,患者没有得到继续治疗。”

  那么年少的刘闯患上癫痫,是否与6年前的手术有关呢?丁美萍分析说,病人颅内的囊肿和之前那次脑部手术都有可能引发癫痫,这就是手术的风险。确诊之后,丁美萍根据刘闯目前的症状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疗。“这种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我们这里大多癫痫患者在病情控制后都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丁美萍不断鼓励这家人。

  查明病因后,刘爸爸舒了口气,他激动地比划着:“6年前,孩子才在我腰部,现在长到比我还高了,当中吃了太多的苦,现在终于看到了希望。”

  刘闯接下来将和病魔打一场持久战,钱江晚报也将为这户因病致贫、求医中走了太多弯路的困难家庭拿出“读者应急救助金”5000元,启动他初期的治疗。

  本报见习记者 徐洁 本报记者 谷伊宁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