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2版:封面人物
3  4  
PDF 版
· 快乐五十载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快乐五十载
■本版撰稿 林晓 图片均据新华社
  从1956年进入广播说唱团正式步入相声这个行当起,相声大师马季从事这门艺术已经半个世纪。在50年的曲艺人生中,从“宇宙牌香烟”到“五官争功”,马季的一段段经典相声给几代中国人带来了欢乐。

  小学徒痴迷相声

  马季1934年生于北京,原名马树槐,祖籍天津宝坻。因为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四人全靠母亲一人支撑,马季从小全家被迫流散各处求生,哥哥被送去天津当学徒,妹妹去了河北,而他被托给远方亲戚,当上了上海宏德织造厂的一名学徒,跟着师傅学习织造枕套和台布。和所有那个时代的学徒一样,马季过着最困苦的生活。不过,马季天生乐呵呵,他聪明伶俐,手脚勤快。他学方言之快,令人瞠目结舌。等到一天的劳动结束之后,一群小学徒就在一起尽情嬉闹,而掌柜的收音机就成了大家的宝贝,马季则是大家的中心,领着一群小伙伴,着迷地听着收音机里那些大师的相声名段。当时大名鼎鼎的张寿臣、小蘑菇、常连安、陶湘九都是马季的偶像,什么《开粥厂》、《报菜名》、《批三国》、《地理图》、《大上寿》、《醋点灯》,这些名段都是他爱听的。

  织造厂后来在上海有名的永安公司设立了柜台,能说会道的马季于是做起了销售。在和顾客打交道的日子中,他不仅学会了上海话、广东话,也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口才。

  回北京后,西单商场内启明茶社的“相声大会”,成为了这个饱受艰辛生活之苦的少年心中唯一的欢乐谷。前辈名家赵蔼如、刘德智、高德明先生的精湛表演艺术给马季以深刻的印象,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他不曾谋面的启蒙恩师。

  1951年,17岁的马季到北京市海淀区新华书店做发行工作,繁忙的工作没有湮灭他对相声的爱好,业余时间几乎都扑在了说相声和唱京剧上。作为一个尚无传授的票友,他对相声的创作和表演还只能停留在“杂学”阶段,把自己看到听到的认为滑稽可笑的东西拼凑到一起,或竭力仿学,或自编自演,看到同志们开心一笑,马季觉得无比地痛快、满足。

  处子演出不讨好

  1954年,自认为水平已经不错的马季自编了一段名为《伟大的祖国》的“相声”,参加了北京市轻工业工会的文艺演出。这段相声上晓天文下通地理包罗万象却大而不当,再加上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所谓的“包袱儿”,反倒让段子显得稚嫩与浅薄。马季满头大汗地下了台,听到的都是诸如“油腔滑调、不知所云”的评价,处子演出以完败告终。

  伤心的马季足不出户,苦思了两三日,才明白了一个看似浅显的道理——相声是一门深奥的艺术而不是简单的搞笑,逗笑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决心从创作入手,改变自己不顾相声内容乱加噱头的缺点,对于一个业余的相声演员来说,注重个人创作是非常难得的,这也为其后来成为一名优质高产的相声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5年,相声表演有了一定提高的马季开始涉足表演传统相声,但那时的他还是没有一点专业基础。一次他登台表演《黄鹤楼》,一开场就被观众的笑声冲昏了头,于是又抖开了使活,外插花没完没了、洒狗血上窜下跳,足足说了将近一个小时。下台后碰见熟人,人家很“客气”地问:50分钟说得过瘾么?马季回答:“过瘾,你们也过瘾吧?”人家就一句话:“我们对你非常非常地不满意!”

  马季再一次陷入了痛苦,终于意识到自己对于相声表演艺术的理解实在是太浅薄了,决心改变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态度,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拜名师访高友。他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道——“相声演员不应该是生活中的小丑,而应该是教师”。也从这一刻起,他才真正地走上了光明的艺术之路。

  四名家倾心培养

  1956年初,北京市举行工人业余曲艺观摩会演,羽翼初成的马季一战成名。马季表演的段子叫《找对象》,讽刺一个青年工人求偶心切,险些上了特务的圈套。马季所塑造的那个小青年鲜活生动,把其心地善良又少不经世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轻松夺得了一等奖。同年马季又参加了全国职工业余曲艺会演,表演的《都不怨我》讽刺了犯错不承认的邮政工人,就是这段相声,让相声大师侯宝林和刘宝瑞同时看中了他。

  于是这一年成了马季人生中最关键的一年,他正式进入中国广播说唱团,迈入了相声艺术的殿堂。中广是当时中国相声的王牌军,四大名家侯宝林、郭启儒、刘宝瑞、郭全宝不计名分,共同热心培养这个可造就的相声新人,侯宝林更是担任了马季的责任老师。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其相声水平的提升是可以预见的。不到一年,马季已经熟练掌握了六段传统相声,创作了四段新节目,1957年已经作为中广的正式演员奔赴全国八省十市巡回演出了。那时,每场演出结束后他都不去休息,而是站在侧幕,虚心观摩各位前辈名家的表演,包括手眼身法步乃至表情等等无不细心揣摩,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仿学排练。

  天赋与汗水是有收获的,仅两个月的时间,偶尔赶上侯大师因病或因故不能登台,其代表作《改行》、《卖布头》、《戏剧杂谈》,已经可以由马季代为出演了。而仅仅两年前,他还只是一个稚嫩的业余演员啊……这一切,马季都归功于几位前辈大师的栽培。

  1958年以后,马季开始大量创作。当时他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前线将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点燃了他创作歌颂型相声的热情,从众多的题材中,选择了与金门炮战时当地青少年踊跃支前的角度,创作了代表作《英雄小八路》,这也是他创作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歌颂型相声作品。随即,马季一发而不可收,《找舅舅》、《登山英雄赞》两部大家很熟悉的歌颂作品问世,风靡一时。

  接过侯宝林衣钵

  马季在相声道路上不断前进,不但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也因为其创作能力的出众、热情的表演风格、讽刺与歌颂并重,而在业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健康的笑声》一文,第一个提出了马季将是侯派相声接班人的观点。

  文革期间,马季也曾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经历了从头脑发热到挨批挨斗等惨痛的体验,但始终没有泯灭对相声的热情与追求。在被江青斥责相声为“耍贫嘴”的文化白色恐怖时代,马季与唐杰忠历经艰难,改编与上演了歌颂中非友谊的相声《友谊颂》,让濒临毁灭的相声事业于黑暗中看到了一线曙光;“四人帮”被粉碎后,又以高昂的创作热情,表演了《舞台风雷》、《白骨精现形记》、《海燕》、《新桃花源记》等振聋发聩的力作。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季的创作与表演进入了升华期,优秀的讽刺与歌颂作品不断问世——《百吹图》、《多层饭店》、《美》、《成语新篇》、《儿女赞》、《特种病》、《彬彬有礼》等皆已成为不朽之作。他更凭着其热情亲切的表演激情、幽默谐趣的语言风格、台风潇洒自如的艺术特点,也为当时全国的观众所喜爱和推崇,成为第七代相声演员的领军人物之一,是20世纪80年代社会影响力最大的相声名家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相声进入了电视时代,在当时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马季先生表演的经典作品为千家万户的团圆之夜带去了欢笑。

  可能很少有人记得1984年的春节晚会由马季、姜昆、刘晓庆、王景愚四个“不搭调”的人同台主持,但如果看过晚会的人一定记得胖乎乎的马季在茶话会一样的晚会现场讲了一个“宇宙牌香烟”的相声,所有人笑得前仰后合。

  那时没有特技,布景也简陋,全靠他一个接一个地抖包袱把全国人民逗乐。有人说“宇宙牌香烟”是单口相声,又有人说它像独白剧,其实,它兼具二者的优势而又独辟蹊径,最关键是他一改传统相声的关注对象,以社会热点为题材针砭时弊。

  1987年,马季与几位得意弟子表演的《五官争功》,更是以珠联璧合、火爆热烈、生动形象的表演被奉为经典。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马季逐渐淡出舞台,但他从不曾离开相声。直到本月初,他还在接受媒体电话采访时说:“你弄错了!我今年不是72岁,是27岁!我还年轻,退啥休呀,我得把相声永远说下去!”

  而如今,斯人已逝,笑留人间。近代相声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马季先生走了,他带走了一个时代,留下的是太多欢笑的记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