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每日新闻·读书
3  4  
PDF 版
· 校园乐队
“俘虏”了我
· 学子有技也忐忑
· 英语月里花头多
校长书记扮老汉
· 获奖证书
近日寄出
· 首届公益文化沙龙启动
· 下沙校园110初露锋芒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已近年关,毕业生招聘会的热度依然滚烫。这些天,各地招聘会你方唱罢我登场,学子们赶这奔那……
学子有技也忐忑
  “抢跑道”父母情侣齐上阵

  招聘会,承载着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梦想,也寄托着他们家人的热切希望。招聘会各摊位前的一行行队列,成了一条条“跑道”。

  前不久东华大学举行一场招聘会。寒风冷雨的早晨,东华大学应届毕业生小辰早上7时醒来,从宿舍楼探头望去,见楼下已经排起了队。“等到我一个小时后出门时,队伍已长得望不到头。”

  招聘会场内,来自上海大学的情侣小韩和小刘肩负着“共同的责任”——排各自的队,投双份简历。小韩说:“每一场招聘会都是找工作的机会。虽然我们专业不同,但各排一支队,也为对方投一次简历,或许就能多抢到一条求职的跑道。”

  不仅是情侣,有的毕业生还请父母来帮着“抢跑道”。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应届毕业生小周,和妈妈一同来到招聘会。小周妈妈说:“看了报纸上写几万人涌到招聘会,我今天就起了个大早,陪女儿一起来,她排她的队,我排另一支队为她投简历。”旁边一位50来岁的中年人插话说:“我连续3个周末赶了3场招聘会,我帮儿子排了3次队,想多抢些机会。”

  打“眼球牌”吸引用人单位

  “带自己人‘抢跑道’,我觉得‘技术含量’还不够高。”上海外国语大学应届毕业生小赵说。 “您好,这是我的名片。”这些天,小赵每次参加招聘会,一有机会和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面谈,就会递给对方一张“名片”。这样的开场白,成了一些尚无工作的毕业生的“求职熟语”。那些印制名片的毕业生,打“名片牌”,力求一上来就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小赵的名片上,赫然印着“大学学生会组织部副部长”和“系学生会主席”的粗黑体字样。他说,从11月份开始找工作,参加了多场招聘会,没有结果,眼看快毕业了,想到了印制这种求职名片,“头衔也许能帮我开条路吧”。

  一上午发了半盒名片的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毕业生小马说,一场招聘会,企业会收到成百上千份简历。他把自己的特长、优势印在名片上,也许能吸引眼球,机会会多一些。

  学子有“技”也忐忑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用人单位把持着话语权,毕业生纵有百“技”,也常常忐忑不安。

  前不久,上海举行一场教育部门直属单位招聘会。在这个招聘会上,卢湾区一所小学对语文、英语教师等岗位的招聘通知明确写着:“只招硕士”。当被问及是要中文、英文,还是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时,招聘人员说:“只要是硕士,我们就欢迎。”不远处一所高中的招聘摊位前,张贴着醒目的招聘海报:“只招本市生源,高中阶段须市重点中学毕业。”几名毕业生忿忿不平地说:“不是本地人,就不能胜任工作吗?没上过重点高中,就学不好、不上进吗?”

  还有几家用人单位宣称“只收本科生,不收研究生”。招聘人员说,之所以拒绝硕士、博士等高学历毕业生,是因为“他们的高年龄和他们要的高工资”。

  前不久举行的上海“西南五校”人才招聘会,一些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寒风中排了几个小时的队,却被招聘方一句“你的专业与我们不对口”而打发了之。与此相对,有的用人单位却“不招对口专业的毕业生,只招跨学科人才”。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最好是属狗的”……

  社会学家邓伟志指出,用人单位的一句话或者一个条件,就决定毕业生过关还是被淘汰,这样的招聘缺少了公平的标准。其原因固然与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有关,但目前对用人单位没有约束和监管,则暴露出管理机制的缺失。这种情况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