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风床展书卷,雨槛卧花丛”——这是清朝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陈世倌(俗称陈阁老)亲笔提写的一幅对联。端庄祥和的文字原本是文人雅士“展书卷”、“卧花丛”闲情逸致的写照,却因为伴随一位老革命家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而成为近百年革命“风雨”的见证。昨天上午,陈阁老第七代后人陈志皋的夫人、百岁老人黄慕兰率子女四人将这幅家传文物,以及两方做工精美的菊花石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
百岁老人谈革命
听说捐赠文物的是一个百岁老人,记者脑子里条件反射式地跳出一幅枯藤老树的画面。昨天见到黄慕兰人,记者唯一的感觉是:清爽。老太太满头雪白银丝梳理得整整齐齐,一身暗红棉袄用料考究,百年岁月并没有在她脸上刻下触目惊心的纵横沟壑,而是有条不紊地细布了一层端庄的纹路,当年的清眉秀目依稀可辨。更难得的是,老人家的头脑和面容一样清爽,看到我们来访眉开眼笑,侃侃而谈。她笑称自己“一双空手到陈家,两袖清风挥走之。”很难想象这样一位端庄富态、温文尔雅的老太太横跨了近一个世纪的动荡,革命时期历经风雨,解放后又遭冤狱,传奇一生心态仍佳。
黄老出身湘中名门,其父黄颖初曾是谭嗣同的老师,一起整理编撰过《仁学》。这位本该写诗学艺、相夫教子的大小姐却一头扎进了革命事业,不到20岁就担任汉口妇女部部长,成为中共早期的妇女运动领袖。后来她到上海,在周恩来、潘汉年等人的领导下从事秘密工作。年轻貌美、知书达礼的黄慕兰凭借过人的交际能力,结识了当时社会各界上层人士,她的活动给党立下过汗马功劳,周恩来曾称赞她为“党的奇兵”。据说,郭沫若的《骑士》和茅盾的《蚀》中女主角的形象还都借鉴过黄慕兰。
对联也是革命文物
黄老这次捐赠的对联也在她的革命岁月里扮演了重要角色。1938年,在周恩来同志指示下,黄慕兰留在上海继续秘密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支持和掩护我国著名文学家、书评家钱杏邨(笔名阿英)创办风雨书屋,以书屋的名义出版刊登抗日救亡资料的文摘性期刊《文献》。之所以取名“风雨书屋”,就是因为陈阁老的对联挂在阿英的房间里,布置成旧式文人书斋的样子掩人耳目。“风雨书屋”除出版《文献》外还刊印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黄镇的《西行漫画》等重要作品。陈阁老的这幅对联,在50年代黄老涉入“潘杨案”时被公安部门没收,直到80年代平反时才又物归原主,和主人一样历经坎坷。黄老说,这幅对联见证了当年的腥风血雨和革命战友风雨同舟的情谊,所以不仅是艺术珍品,也是一件革命文物。
陈阁老后人:要为祖先“正名”
陈阁老不仅是康熙、雍正两朝名臣,历任礼部、工部尚书,并有《爱日堂集》和《格致镜原》等著作传世。不过陈阁老被现代人津津乐道的多是他与乾隆的关系。金庸在《书剑恩仇录》里更是将乾隆的身世绘声绘色发挥了一番,让这一段“野史”更加广为人知。“所以我们也希望给文简公‘正名’,”黄老的女儿陈大中告诉记者,“现代众多戏说把陈阁老给说‘歪’了。去海宁的故居看看就知道,这一门三代宰相其实非常朴素。陈阁老实际是一个做学问的读书人。”
博物馆馆长:赠品价值连城
作为一个书法艺术家和鉴赏家,浙江省博物馆赵副馆长认为陈阁老的这幅对联具有史学和艺术双重价值,它是清代馆阁体的典型代表。“馆阁体”是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在科举试场上,必须使用这种书体,它强调楷书的规范、美观、整洁、大方。现在能看到的故宫、颐和园里的字迹,多数都是馆阁体。而黄老捐赠的两方菊花石,是老人家故乡湖南浏阳市的特产,属稀有矿藏,价值连城。像这样做工精美的菊花石收藏在省博物馆还是首例。 本报见习记者 郑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