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弱势”孩子要讲究时机
教师端出一碗公平的水
我是一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有时会不自觉地给予那些“弱势”的孩子更多的关爱。但我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必须要注意场合,把握时机,讲究方法,才能有最佳的效果。
这个学期伊始,新生入园,有孩子哭哭啼啼自然是难免的。王然(化名)小朋友就整天哭个不停。于是,我特别关注他、鼓励他:“我们小朋友来到一个新地方,心里会有点害怕。但是,我们有很多小朋友很勇敢,心里难过也不哭!”
就在适时安慰他的同时,我也用心想着各种办法。
一日午餐前,班级里要评选好孩子,奖品是一个红袖套。每个孩子眼里都闪着渴望的表情,王然一边抽泣一边举手,我立刻就抓住时机说:“噢,王然也想当好孩子,我们就先给王然吧!”
但是,我的话刚一出口,孩子们就变得一片寂静。我愣住了。
孩子们举着的手僵在空中,原本渴望的眼睛有些迷惑。他们似乎在问我:“你刚才不是说勇敢的孩子是好孩子吗?为什么我们不是,而一直哭个不停的王然却是好孩子呢?是不是我们也应该哭闹呢?”
我迟疑了片刻,把伸向王然的手缩了回来。我认真地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勇敢,看谁进步最快,我就选谁当好孩子。”
刹那 间,孩子们僵着的手又在半空中灵活起来……在我刻意的“引导”下,在小朋友的推选下,第二天王然因为自己的进步当上了好孩子。
这个小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到:孩子是敏感的,大人的行为他们其实都看得懂。有时,我们成年人觉得理直气壮的行为,却很可能伤害了一大群孩子的感受,这很容易给理解力正在成长和发展的孩子造成误会,他们或许因此会产生一些偏颇的是非观念。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教育应该在关注个体的同时更多关注群体的孩子。
本报通讯员 诸兆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