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每日新闻·瞭望
3  4  
PDF 版
· 李政道的“祖国情”
· 母亲身披绶带当街征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李政道的“祖国情”
  心系祖国

  李政道先生心系祖国,虽然人在海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几十年如一日,关注祖国的人才培养,支持祖国的科研事业。

  1972年,李政道先生回国访问。当时,我国的教育经费短缺、出国渠道不畅,国家正面临人才断档的危机。对此,李政道先生忧心忡忡。返美后,李政道先生便开始积极活动、多方筹划,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中美两国之间牵线搭桥,促成我国政府推出了CUSPEA计划(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研究生计划)。通过这个项目,中国每年选送约100名优秀大学生赴美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与此同时,李政道在美国亲自主持项目工作,并且与美国各大学取得联系,直接组织命题,邀请来华面试的教授,甚至为已经入学的中国学生解决在美国生活上遇到的一些困难。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美国76所大学参与了CUSPEA计划。中国每年有600多名学生参加考试,全国设立10多个考点。从1979年开始,至1989年结束,该计划累计向美国选送了915名中国留学生。目前,这些学生已学业有成,分布在我国的大学学府、科研机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也成为中美科学文化交流合作的纽带与桥梁。

  费心思索

  “如何吸引优秀的科技人才回国服务?”是李政道先生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在他的倡导下,1985年,北大设立了国内首批博士后流动站,中国政府设立了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以吸引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学者到中国从事科研工作。为此,李政道先生亲自担任了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全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自1985年至今,博士后制度在培养我国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流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现在,博士后已经成为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生力军。

  以战略性、全局性、超前性的眼光,李政道先生时刻关注着国内科学界青年学子的成长。1998年,李政道先生拿出30万美元的积蓄,在北大等5所高校设立了“■政基金”,专门资助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让他们在本科阶段就能在导师的指引下进入科研领域,以获得一定的训练和经验。此后,该项目迅速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亮点”。自1998年至今,共资助大学本科生的科研项目1016项,有200多篇由大学本科生撰写的专业论文发表在有关的学术刊物上,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等杂志。

  赤子情怀

  除了人才培养,李政道先生还密切关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为中国发展高能物理和核物理殚精竭力。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李政道先生经常回国讲学,把国际高能物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带给国内同行。进入晚年后,他回国讲学更加频繁,全然不顾旅途劳顿。

  借助自身的国际影响,李政道先生为中国在高能物理方面与发达国家交流合作牵线搭桥。最近,他促成了中美联合开展大亚湾中微子的试验。

  1986年,在李政道先生的推动下,北大成立了面向全国的学术机构——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他本人担任中心主任。该中心致力于组织国内的科学研究,以及有效地活跃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并促进中国物理学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重点是物理学交叉边缘学科的研究。2001年,李政道先生倡议和支持北大成立了北大理论生物学中心,把北大物理、化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汇聚起来,共同开展跨学科研究。

  数十年来,李政道先生对北大充满深厚的感情。他在写给许智宏校长的一封信中说:“我与北大的关系始于(1945年-1946年)60年前的西南联大,这种关系是在我的学生时代建立起来的,这一个‘甲子’的交往和友谊,至今犹如一日。物之道,母校为一,由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