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位叫程忠元的在杭务工青年昨天兴冲冲来到本报,给我们送来六幅他精心创作书写的对联。这几幅对联凝聚了他的真情和智慧,也表现了一个农村青年的人生追求。其中一幅是他献给钱报20周年的生日礼物,上联为“钱潮滚滚人文竞技财富汇之江”,下联为“晚钟阵阵天下时政民情聚一报”,横批:新闻廿载。这幅对联的首尾四字加起来就是“钱江晚报”,而对联的内容又嵌入了钱报的各个版面。
“刚才来报社的路上,我又想出了一幅对联,就停下自行车,掏出笔把它记下来!”说着,程忠元拿出小纸条,很兴奋地念给记者听。这位30多岁的外地青年从1995年起就在杭州打工,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风霜,但说起对联,却还像个孩子。
程忠元父亲读过私塾,是村里的“文化人”,会吟诗做对,逢年过节就免费为村里人写对联。程忠元从小就耳濡目染。虽然只读了初中,小伙子经常有创作的灵感,想好了就用毛笔写在纸上,把房间的墙壁都贴满了。程忠元这次给我们送来的六幅对联是前天刚刚写好的。“拿起毛笔写一会,感觉就出来了!”
12月22日,本报开始请读者写春联,但征稿方式是通过本报网络版上传作品。程忠元马上进入了创作状态,前几天,他把想好的对联写在小纸上,请了一位弄电脑的朋友,一起来到网吧。结果弄了半天,也没把对联传到论坛上。所以他又买来纸张,写成“墨宝”,亲自送到报社。
程忠元写的对联,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也许都缺乏专业水准。但这些作品就像他的孩子,是他智慧和喜悦的结晶。文中开头这一幅对联,他就足足改了五六遍,每修改一次,就多一次快乐的体验。“我不怕别人嘲笑,也没想过获奖,我就是喜欢。”程忠元还说,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专家的评点。
“做事先做人,做人孝为先。”这是程忠元从父亲那里继承的遗产。在记者眼里,这位来自安徽绩溪的农村青年深受徽州文化的影响。在这个都市里打工,他始终保持着自己淳朴的本色,享受着简单快乐,追求着自己的追求。
想欣赏程忠元作品或欲投稿的读者可登录钱报论坛(qbbbs.zjol.com.cn)。 本报记者 唐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