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7版:每日新闻·连线
3  4  
PDF 版
· 宁波女生感动贵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二赴西南热心支教,孙连芳——
宁波女生感动贵州
  本报记者近日将赴贵州采访、看望孙连芳老师,各位读者可以登录本报网络版:qb.zjol.com.cn,也可以在下午4:00-5:00与本报记者进行网上对话,留下对孙连芳老师的祝福、问候和想问的问题,也可以询问资助贫困生的事宜。届时,本报记者将向孙连芳老师转达这些祝福和问题。

  ■本报通讯员 卢科霞 樊卓君 吴成达

  本报记者 陈进红

  

  昨天,当记者获悉在贵州山区支教6年的宁波青年志愿者孙连芳被评为“贵州十大杰出青年”的消息后,立即想办法联系上了远在贵州的孙连芳。

  电话那头,孙连芳的笑声格外爽朗,她说自己是天生的乐天派。对于别人对她的敬佩惊叹,孙连芳说:“我只是觉得做了该做的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对生活的要求不高,让我无论到哪生活都能适应。”

  父母

  6年等待盼她归家

  2000年初,大学毕业不久的孙连芳,听说宁波团市委公开招募赴贵州支教青年志愿者,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父母亲朋的好言劝阻,孙连芳一笑置之。带着美好的理想和帮助贫困山乡青少年的愿望,2000年秋,23岁的孙连芳只身来到贵州省镇远县金堡中学支教。

  孙连芳的父亲,今年已经是70岁的高龄了。谈起这个女儿,老人老泪纵横:“我们家里有四个孩子,孙连芳是最小的一个,是最听话的一个。可没想到她做了件最不听话的事。她第一次去贵州支教时我们想,反正支教就一年,让她吃吃苦头,到时候就回来了。”

  2001年7月,孙连芳支教结束回到宁波。“当时我们高兴极了,马上帮她找了条件优越的公司上班。然而我们没想到工作没几天,她自己到宁波市人才交流中心,背着我们把档案提出来转走了。”就这样,孙连芳义无返顾地又踏上了西去贵州镇远的旅程。

  孙爸爸说着说着,流下了泪水:“现在一年才见几次面。当时她说是去锻炼,可没想到结果是一去不返。”

  孙妈妈也说:“直到现在我还是很想让女儿回来,让女儿女婿一起到宁波工作定居。但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孙妈妈告诉记者,2004年7月,家里在宁波给她联系好了单位,考虑到她喜欢孩子,家里给她找了份教师的工作。大姐孙水红还专程从宁波赶到贵州镇远给她办调动手续,她父亲更是天天电话催促。但是,孙连芳还是决定留在贵州。

  孙连芳

  我离不开那些孩子

  面对父亲至今无法消解的怨气,孙连芳的语气有些黯然:“说实在的,谁不想生活在优越舒服的环境里,谁不想与自己的父母和亲人长守团聚。可是既然我来到这里,留下了誓言,我就不得不做出这样的抉择。”

  “2001年,我第一次支教回来。只要一闭上眼睛,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与学生离别的情景。回到宁波后的第15天,我就收到了学生吴琼、杨远寄给我的信。信中说:‘孙老师,自从你走后,我们天天都在想你。孙老师,你说你回去后还会回来的,我们天天都在盼着你回来。孙老师,你回来吧!我们需要你呀!’”电话那头,孙连芳有些哽咽:“看到这些信,我无法抑制自己的泪水。我曾答应过他们要回去的,我也曾发誓要尽一切力量帮助他们。一个人怎能说话不算数呢?所以最后我决定,还是回贵州金堡中学去。”

  “几年来,家里父母从未停止过对我的劝导。但是,我想,如果我走了,这些受救助的贫困孩子,以及更多的救助渠道将中断,这些可怜的孩子将重新失学,失去关心和照顾。于是,我只有一次又一次地选择留下,一次又一次让父母失望和伤心,让内疚永远地埋藏在我心底。”

  回到镇远后,孙连芳老师进一步扩展了她支教的外联工作,在她的努力牵引下,社会各界纷纷向这些贫困学生伸出了援助之手。5年来,孙连芳老师定时按资助要求,呈寄《审核被资助人名单》、《资助清单》、《被资助人学习成绩报告单》等材料给各位资助人,共资助贫困生20来人次,资助金额已达28000多元。如今,孙老师这根爱心助学的接力棒已越接越长。

  新年愿望

  希望爸妈到贵州看看

  孙连芳现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第四中学任教,并担任英语教研组组长。她所教班级的英语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

  在贵州的第五年,她结了婚,把家安在了贵州。

  说起丈夫和女儿,电话里又充满了孙连芳的笑声。孙连芳告诉记者,2000年她刚到贵州时,他也是金堡中学的老师,当时孙连芳对这个高高大大、戴着眼镜的小伙子印象不错。等她再次回到贵州后,袁老师调到了另外一所高中任教,相同的志向让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2004年底,他们结了婚,去年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有丈夫,有女儿,有一群可爱的学生,孙连芳说她过得挺好。孙连芳说:“我虽远离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我无怨无悔。我虽远离亲人,但我却交上了许多纯朴厚道的农村朋友。当我看到读不起书的孩子读上了书,或考上了更高一级的学校,我的心里就感到特别的高兴。”

  明天就是新年,说起新年愿望,孙连芳笑了,说:“新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父母能够到贵州亲眼看一看我工作生活的山区学校,我为之奉献青春的地方。还希望能够尽我所能帮助山区的孩子读上书,读好书;还希望更多的孩子得到资助,更多的爱心送到更多的贫困家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