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2版:每日新闻·新知
3  4  
PDF 版
· 钱报旗帜映照三极
· 三勇士喜相会
· 无论是办报,还是探险,都是登峰!
· 地上全是白花花的米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展示一份主流报纸的魄力和大气
■体现挑战新闻深度和锐度的勇气

钱报旗帜映照三极
图片展昨日揭幕 大讲堂对话极地探险
■本报记者 朱国平 沈蒙和/文 摄影 杨晓轩 董旭明 陶玉其
  本报讯 传递极地风情、体味探索精神、展示钱报风采。在钱江晚报20岁生日到来之际,“钱江晚报旗帜映照三极图片展”暨人文大讲堂——对话极地探险报告会,昨日上午在浙江图书馆揭幕,钱报旗帜插上珠穆朗玛峰、飘扬南北两极映照地球三极等壮美图片,折射出钱江晚报20年栉风沐雨、攀登向前、追求卓越的昂扬历程。

  每一处都是风景,每一步都是起点。96幅三极探险照片,将艰难的跋涉、坚强的攀登、壮美的冰峰、神奇的冰川、白茫的雪原和那明净的湛蓝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一幅幅图片均出自业余登山运动员陈思奇、极地科考家王自磐、极地探险家杨芳菲和本报两位参与珠峰登顶的年轻记者董旭明、董碧辉之手,他们成了昨天观众追捧的明星。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大学生拿着DV和相机不停地追逐探险英雄。许多观众拉着“极地明星”在钱报旗帜飘扬三极大图前签名合影,因为人太多以至于很多人须排队轮候。

  人们常把南极、北极和珠峰喻为地球三极,高寒、缺氧、高压、生命罕至……但在极端环境下,生命照样在怒放,钱报旗帜飘扬!三极照片不仅仅是异域风情的展示,它至少彰显了两种意义:

  1987年1月1日,钱江晚报在杭州诞生。在钱江晚报创刊20周年之际,带有钱江晚报LOGO(标识语)的“中国红”映照地球三极,再现了一份主流报纸的魄力和大气,在全国报业领先一步,是新闻向深度和锐度挑战的体现。人类只有亲自上攀高山、下潜深海,才能揭开地球之谜;新闻人只有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韧劲去深入采访和挖掘新闻,才能揭示事物的真缔,新闻探索的乐趣和科学探险的精神本原上是一致的。

  把钱江晚报旗帜插上地球之巅的英雄们是三个地地道道的杭州人,踏足南极的是国家海洋二所极地科考家王自磐,抵达北极的女冒险家杨芳菲,登上珠峰的是杭州登山运动协会副会长陈思齐,他们都是钱江晚报忠实的读者和老朋友。

  钱江晚报年轻的记者董旭明和董碧辉,他们跟随陈思齐的脚步,驻扎在珠峰大本营,抗过缺氧、高寒、头晕的生理极限,为珠峰勇士做随军记者。

  在浙江图书馆举行的三极图片展将连续3天,此后三极图片展将走进宁波万里学院和温州医学院。

  图片展揭幕后,陈思奇和王自磐走进浙江人文大讲堂,与听众交流奇妙的“极地探梦”经历。他们分别以极地科考探险、挑战自我的经历来与大家一起探讨人生与事业的本原。陈思奇深有感触地说:“登山的高度不是目标,关键是体悟和感受攀登的过程。事业和人生就如攀登,只有不断进取、向上,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人生才能更充实更多彩。”

  昨天的大讲堂是2006年的最后一场,探险英雄的演讲引起了听众共鸣,互动交流迟迟不能收场,使得大讲堂结束时间比原定时间晚了1 个多小时。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