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回故乡之路·传递一种价值观
· 踏上回乡路之前,
该打点怎样的从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1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踏上回乡路之前,
该打点怎样的从容?

  ■本报记者 鲁强

  

  恍若戏剧的程式,每年春节前,那些像候鸟一样的外来务工者将飞离城市,回到寂寥了一年的故乡,演绎他们行走于城乡之间的双重角色。

  回故乡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追忆这一年流淌的汗水和辛劳,摸一摸行囊和钱包,盘算这一年打工的收成,于是好像看到了故乡屋檐下老人小孩期待的眼睛,乡亲遏制不住的收入比较暗示。回乡的路,好走吗?

  年关,对中国人而言,是给自己这一年收成算账的时节。打工者的回乡之路,它有自我暗示的门槛吗?它有赚钱多少的心结吗?它有回家交待不了的心坎吗?年关时节那些为“回家”而焦虑而铤而走险的新闻每每让回家之路变得悲伤。

  每到年底,与外来务工者相关的“送爱心”活动虽然热闹繁多,但似乎还没有进入建设“打工成功标准”、“打工者价值观”这样的主题领域,那些热闹的活动,虽发自于这一季的真心和构建“和谐”的用意,但你是否能说服得了自己,“和谐”概念已进入了活动对象的心里?

  相对于这一季物质领域的伸手援助,人的内心,与和谐相关,与外来务工者财富欲望相关的那些价值观,在这一季是否更需要有构建的通道?

  这些年,我们在注意到外来务工者人群艰辛表象的同时,常忽略他们内心其实也在经受与这个创富年代许多人一样的焦虑,成功的焦虑、赚钱的焦虑、站稳脚跟的焦虑、回家交待的焦虑,凡此种种,他们也一应俱全,并且因为贫穷,因为回家,而变得更为焦炽。每到年关一场场 “爱心活动”在向他们送去具体的、有限的物质关怀的同时,是否也想触摸一下他们精神领域的构建,即构建一种从容的打工者的当代价值观,为这个时代所有艰辛者、所有回家者减压。

  和谐,除了是其乐融融的氛围营造,有时候,它更是社会人群价值观的构建和传递,是个人内心对自己的一个认识,所谓从容,所谓恰如其分。

  正如,《于丹〈论语〉心得》热销,是因为在这个追逐物质的转型期,成功的标准被狭隘化为物质标准,于是人内心的竞争压力增大,而于丹从《论语》中找到传统思想因素,劝大家要放宽心,万事退一步想,注意内心的空间……虽然浅近,但却是这个时代的需要。

  对于外来务工者而言,年关,是回家的时节,难道回家仅仅是交待这一年自己在外辛苦赚钱多少的成绩单?其实,即使钱包再薄,即使这一年一无所获,即使乡间有比较的眼神,家门也永远是这个世界上你可以迈进的地方,是你温暖的角落。

  放下财富的单一暗示,因为,财富除了可数的钱币,对于打工者而言,还有阅历,与对自己的认识,和逐步向上的从容。更何况回家不仅仅是掏出这一年可以度量的物质所获,回家还是你向这一年因为自己在外漂泊而疏远的家人走近的时机,亲近一下你的孩子,问问他的学业,或许你都忘记他读几年级了,人生的收成,不是一个单一的指标。

  而我们的这台文艺演出“回故乡之路·送民工回家”,只是想以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你,不论你有没有发财,回故乡的路总是应该高兴的,家门永远是敞开的。今年过去了,还有明年。

  我们这台演出,还想在时下众多的演出中,发出自己朴素的声音:除了物质领域的送温暖,关心一下外来务工者内心的价值观、财富观构建,在这样一个民工潮涌动的时代,是那么必需。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 D0001 踏上回乡路之前,
该打点怎样的从容?
2007-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