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6版:每日新闻·连线
3  4  
PDF 版
· 义乌外来工
走进党代会
· 钢架倒塌 祸及学生
· 帮助灭火 情暖司机
· 哼哼哈嘿 来练功夫
· 鳌江自来水味道有些怪
· 企业人才 大学“定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义乌外来工
走进党代会

■ 义乌·本报通讯员 王春雷 本报驻金华记者 李冠男 
  本报讯 在前天开幕的义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有5名党代表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作为义乌95万外来务工者的一员,首次当选为党代表参加义乌党代会,对义乌来说,外来务工者成为党代表是第一次。义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缪永法说,5名外来建设者当选党员代表,参加党代会,开创了新义乌人参与城市发展建设决策的先例。省委组织部有关人员说,虽然外来务工者当选为党代表在浙江省已有先例,但是,一个小城市一次有5位外来建设者当选党代表,还是不多见的。

  昨天,是大会议程的第二天,各位代表都非常忙。下午4点,在小组讨论会后,记者见缝插针在代表们下榻的宾馆见到了5名外来建设者党代表中的两位:蓝水梅和尚洪侠。

  蓝水梅:我最牵挂老百姓的疾苦

  推开蓝水梅的房门,她正伏在桌上写材料。蓝水梅说:“今天的小组讨论会上,我觉得自己的发言没有条理,现在想补写一份书面材料交上去。”记者看到她草拟的材料,刚刚起了一个开头。蓝水梅有点不好意思:“我文化程度不高,得认真想,而且得写几遍,才能把自己的想法比较准确地表达出来。”

  “我提的意见都是围绕丽水移民的。我是景宁人,我们全县移民到义乌来的共有605人。在义乌的移民仍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

  今年49岁的蓝水梅在2006年经历了她人生中的一次大变动——移民搬迁。蓝水梅老家在景宁县鹤溪镇扫口村,当地因为省重点工程滩坑电站的建设需要,许多村民需要移民搬迁,蓝水梅所在的村是第一批搬迁点。

  2006年1月,蓝水梅带着一家人来到义乌,落户后宅街道下余山村。新地方、新房子、新家、新邻居,包括要听懂新的方言,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蓝水梅告诉记者,在老家时,她就是镇上历任党代会的党代表,是景宁县两届党代会代表,还曾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以前,我是扫口村的村支书,到了义乌,不是村支书了,成了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但是,我仍然是一个党员,必须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必须把他们的困难传达给有关部门。现在,我们落户的下余山村用电不足,到了晚上,电压更低,电灯的亮度还不如蜡烛,冰箱、电视都没法用。还有,许多移民还存在着以后的出路问题,这是关系到他们生存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不能忽视。”蓝水梅说得很恳切。

  “说实话,我没想到来义乌才一年,就把我选为义乌党代表,我很激动,这也许是因为我经常为群众说话吧。”蓝水梅说。

  尚洪侠:能为义乌出点力特有价值

  从会场里匆匆走出来的尚洪侠,手上提着很多文件袋。她一开口说话,还带着很浓的家乡口音。“我是安徽人,可是成家、生子都在义乌,说义乌是我的第二故乡一点都不为过。10来年了,现在我真的感觉我也能为义乌的发展尽一份力了,觉得自己很有价值。”尚洪侠的脸颊上仍带着外来务工者朴实的绯红,谈起自己已经是一个党代表了,她还有些不安:“我才是一个党龄只有4年的党员,能当上党代表参与决策,我不知道能不能胜任。”

  11年前,尚洪侠从老家来到义乌,在一家文具公司做包装工,没想到在这里一直干到现在。“我这个人干工作很努力,也认真,所以,公司领导对我很放心。”由于她的敬业,没多久,她被升为仓库管理员,不久又被提拔为车间主任、办公室主任,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妹进入了公司的管理层,在这期间,她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我工作上不能落后,思想上也不能落后。我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做一个更加优秀的人。”2001年,她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那天我真是好激动,觉得自己脱胎换骨了一样。姐妹们说,那天我的脸从早红到晚。”

  现在,尚洪侠已经是这家公司的生产部经理、工厂党支部书记和工会主席、妇联主席。

  “我有今天,是公司培养了我,是这个城市培养了我。”尚洪侠说,2006年12月下旬,义乌稠城街道开支部书记会议时,她被列为义乌市党代会的候选人。“公布结果:我当选了。我真的……真的不敢相信,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党代表,这是一个崇高的称呼,我当得起吗?”

  从那以后,她就开始准备材料。“外来人员最关心的就是子女的上学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义乌很难留住人才。还有,长期生活在义乌的外地人,他们渴望融入主流社会,和本地人一样接受正规化管理,而不是一辈子做一个外地人。这是我提的主要建议,想提请政府可否有更多的考虑。”尚洪侠说起这些,神情很严肃。

  从2001年开始,“外来建设者”、“新义乌人”的称谓在义乌开始风行,“外来打工者”的提法如今已基本销声匿迹。基于开放、包容、平等的理念,2001年,义乌从外来建设者中选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全国开了先河。至今,已有65名外来建设者当选为镇级人大代表,11人当选为市级人大代表,10人担任市政协委员。

  义乌市积极推行“外来人口本地化”政策,逐步使外来建设者在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就业、子女上学、职业介绍、劳动保护等方面享有市民待遇,增强其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由“城市边缘人”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

  义乌对外来建设者不仅生活上关心,而且在政治上关爱,在入党、入团、人大代表选举以及担任企业重要职务上,与当地人一视同仁。在本次义乌市党代表选举中,义乌市委明确要求:在外来建设者比较集中的地区,应安排适量的外来建设者党员代表。

  从一个外来建设者成为党代表,参与并制定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决策,绝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奇迹,中间饱含着努力、汗水、奋斗和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你想了解这些外来建设者党代表的奋斗历程吗?明晚6:30—7:30,义乌外来建设者党代表尚洪侠、王琼将做客钱江晚报网络版(http://qb.zjol.com.cn),与你聊聊她们的生活和感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