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11版:人物·锋线
3  4  
PDF 版
· 当年明月:历史可以更好看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当年明月:历史可以更好看些
■本版撰稿 许杰
  重述、重写历史,引发出一场“感染”者日众且高烧不退的“读史热”,已经成为这两年国内文化界的一大奇观,也引起了不少争议。继易中天之后,网上新冒出来的一个名为“当年明月”的写手人气高涨,他撰写的历史长文《明朝的那些事儿》自2006年5月在新浪博客上连载至今,点击超过百万,已于2006年9月出版。

  有人说,如果讲易中天的历史研究是学者草根化的话,那么《明朝的那些事儿》就是一部纯粹草根的作品,它的走红使得对历史的评说出现了更多草根的声音。

  重写明朝“为了图个乐”

  《明朝的那些事儿》所叙明朝三百年间的一些历史事件无甚特别,没有“恶搞”或“戏说”,赢得网友喜爱的“法宝”主要在于其鲜活的写法。写作中,作者以史料为基础,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吸纳和融入了众多流行元素,如叙议结合、伏笔照应、铺垫悬念、动静相衬等,力求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还穿插了很多类似冯小刚电影中“冯式幽默”的噱头,让读者看得轻松。“当年明月”表示,他也不知道自己写的这种东西是什么体裁,“不是小说,也不是史书,算个四不像吧。”

  至于为什么要写《明朝那些事儿》,明月给了一个不太令人信服的理由:“为了图个乐。”要知道为了给期待着的读者一个交代,交出那一两千字的内容,他几乎每天要从晚上7点开始写到11点多,不仅要构思情节,更要花大量的时间查资料。这些资料,可都是他深恶痛绝的“不好看的历史”:文言文、流水账、大事记。明月自己也承认,那种阅读感受堪称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还要写?明月说得状似很无奈:“我不是为了写而写,我是为了兴趣而写。偏偏我对历史感兴趣,没办法呀。”

  写出“好看的历史”给大家看,是当年明月的一个梦想。从4岁开始读书,明月对于传统历史典籍枯燥乏味、过于简洁而没有表现力的描述一向不以为然;而他知道,历史本身是鲜活而精彩的,他要调转历史表情与现代审美的时差,把精彩生动的历史呈现给大家。为了这个梦想,一个27岁的年轻人放弃了下班后几乎所有的娱乐,埋头在故纸堆中,写他所说的“好看的历史”。

  明月对自己写历史的要求可不低:“既要严谨又要好看,有情节有悬念,有调侃有幽默,还要有心理分析,要把人物写得丰满。”这个标准当然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所以每天那一两千字,他写得可是相当不容易。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每天等着看他的文字,这对总是怀疑自己毅力的明月既是很大的动力,也是一种压力——虽然明月始终想为自己留条后路,至今不肯保证能写完明朝300年的历史,但是在这么多人的监督下,他要半途而废,恐怕也不太容易呢。

  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直在网上更新和流传,不管在天涯还是后来挪窝到新浪,他的追随者只见多不见少,很多读者都发帖鼓励或就文中内容与他探讨。明月非常重视与读者的这种交流和互动,“与读者互动对自己很有帮助,我有时发议论比较多,读者指出来,我就会注意,以后就少发议论,内容多偏向史实。自己写作有时会失去方向,创作数量超过20万字时会对自己过于自信,会觉得自己的想法都是对的,实际上有时会有所偏离,过于抒发个人感情;尤其是历史题材的写作,读者的指正是很可贵的。”

  心无旁骛头脑不发热

  虽然在网上已是名人,“当年明月”却不太愿意公布个人资料,只愿意透露其身份是一位27岁、在广州工作的国家公务员。在致新浪博友的一封信中,“当年明月”介绍说:“我算是一个比较喜欢历史的人……用流行文学元素和小说笔法来写真实的历史,是我的一个心愿,在这个快餐文化和娱乐文化流行的时代,如果仍旧使用二十四史的写法和论述,相信看的人不会很多,而要让更多的人喜欢历史,就必须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因为其实历史也是很精彩的。”他表示:“我一定会把流行和草根进行到底!我就是希望能够把历史写得好看,写得精彩,让不看历史和长篇的人也愿意看,让小学生也能够看懂,喜欢看。”

  凭借《明朝那些事儿》,明月声名鹊起,粉丝如云,连追求他的异性都比从前多了不少,然而除了这些外在的改变,当年明月还是当年的明月,下班后回到独自一人的家中,买外卖或者从冰箱里拿晚饭,写《明朝那些事儿》至深夜,明月的心态和生活还是一样平静。明月这样剖白现在的自己:“我还是我自己,我没有变过。即使会有一时头脑发热,但是在我离开媒体关注和公众视线之后,回去开始写东西的时候,我会意识到,我还是当年那个我,还是刚开始写作时的那个我。我会经常问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我开始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我坚持写。只要想到这一点,我就会告诉自己,永远不要放弃。”

  对于明月来说,如今扑面而来的盛名其实是个意外,是他从来没有设想过的。在这一点上,明月有着令人叹服的清醒认识:“做人做事不可太有目的性,上天很公平的,它不会把写作的灵感和对一件事情执着于名利的追求同时给予任何一个人。”明月相信,只有保有一颗纯净的心,心无旁骛的人,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对于他来说,文字是有感情的,感情酝酿到一定程度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好看,不需要太华丽的词藻。这就是情感的力量,心无旁骛的力量。他认为,写作的时候能做到心无旁骛就已经成功了。

  如今,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结集成书了,销量大好。不久此书还要出繁体版,同时很多电视台争相请他去做讲座,明月的面前,是亮闪闪一条金光大道。然而问到他对将来的规划,明月却很是茫然,这个问题显然为难他了,半晌方支吾作答:“还那样吧,生活总要继续的,也没有什么新的想法。”对于辞职专事写作的建议,他也果断否决,因为“知道一旦兴趣变成了工作,兴趣就消失了”。

  虽然对很多历史读物无法认同,但明月也有自己心中的“史学偶像”。他坦言自己很佩服钱穆,他认为钱穆对历史本质精辟的分析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钱穆的《国史大纲》、《历代中国政治之得失》在一系列的论据之后给出一个让人惊讶的答案,与之相比,明月毫不讳言自己的差距:“差距很大,他是着重于历史本质的东西,虽然我的书里也有这样的内容,但跟他还是相差很远。……我的书我希望它能流传很久,但是我认为可能性不大。我的书卖得很好,但是我一直认为钱穆的书虽然可能一年卖不到100本。而100年以后,钱穆的书还是有它的价值和意义,还是会被翻出来重新出版。”

  至于自己写的这些文字到底属于什么体裁,明月到现在仍然未能给出一个界定,他只是一再强调“我写的是正史”。那么我们不妨认为,这是一个“不那么一本正经”的人所演绎的一部“不那么一本正经”的正史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物·锋线 C0011 当年明月:历史可以更好看些 ■本版撰稿 许杰 2007-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