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沟通日”被村民形象地称为干群之间的“连心桥”、社会矛盾的“减震器”。
有了“民情沟通日”,点子多了,气顺了,事也好办多了,村民不再像以前那样冷眼旁观顶着干了。
“民情沟通日”后,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在村民反映的问题越来越少了,但每到这个日子,大家还是会聚在一起聊聊家常,谈谈村子的发展问题,很是温馨。
本报通讯员 廖小兵
本报记者 陈伟利
2005年11月,衢州常山县首先在每个乡镇选择了一个典型村(社区)进行“民情沟通日”试点。“民情沟通日”的时间是每月10日,每到这一天,村两委干部来到一个规定的地方(提前几天在村口贴公告),铺开摊子接受村民的各种提问,村民有什么问题尽管提;县和乡镇领导轮流在各村客串,村民也可直接和县乡镇领导对话。
2006年3月开始,“民情沟通日”在全县342个行政村推开。近一年以来,全县反映问题8224个,村事、家事,事事反映,已经解决和落实的7509个。
2006年12月底,记者来到常山采访。
“怀疑”变“信任”
胡长明是常山县白石镇胡家村人,2006年3月10日上午9点,他来到 “沟通中心户”家里(村里没有办公楼)。他想,这样的活动以前也搞过,但十之八九是走过场、形式主义,几乎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但这次当胡长明到达“沟通中心户”家里时,那排场让他吓了一跳:村两委干部全部整齐地坐在中心户家里,边上还有一个书记员记录,在他们身旁,已有好几个村民在讨论问题。
作为热心村民,胡长明当然是有问而来。
“村里的卫生状况太差了,家门口、路边全是垃圾,村里没有一个垃圾箱,每户每家都把垃圾撵出屋子就不管了。”他试探性地向村干部提了这个问题。
村干部首先详细地记录了他提的问题,过了一会儿当场表示:好的,村里马上着手垃圾集中处理。
“村干部可是当面答复我的,真是没想到。”胡长明说起当时的心情仍一脸意外。
果然, “民情沟通日”后,村里马上行动起来。先把路边的垃圾全部清理掉,然后在人口集聚地设了8个垃圾箱,在稍远的地方建了三个垃圾处理池。另外,村里还配备了专门的保洁员,负责及时清理垃圾。
这一切,胡长明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这次动真格了,办事情这么快。”通过接连几次的“民情沟通日”,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臭水池成了新风景、机耕路成了水泥路……胡长明说,他是越来越信任村干部了。
在采访完胡长明后,我们见到了胡家村村主任胡长水。
“说句实话,一开始我们有点赶鸭子上架,是县镇政府有这个要求。我怕村民为难我们,遇到难题不能解决,下不了台,在村里更没有威信了。”村主任坦言。
但在“民情沟通日”上,他们的担忧全打消了。“垃圾集中处理,原先我们也想过的,但我们当初担心建了垃圾箱没人愿意倒进去。还有担心垃圾箱选址也会遇到麻烦,我们想谁都不会同意将垃圾箱建在自己家门前。”村主任说。
“在那次民情沟通日上,当胡长明提出垃圾集中处理时,很多村民响应。原来这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啊。所以,我们当场答应,并要求在场所有村民签字,这样便于垃圾箱的选址建造。”村主任说,“民情沟通日,让我们了解了村民所想。”
“有了民情沟通日,我们事情好办多了,村民不再像以前那样冷眼旁观顶着干了。”村主任已喜欢上了沟通日。
“抢水”成“让水”
2006年12月底的一天,记者来到常山同弓乡赤阳江村。村口,邹清水大伯一听说是来采访“民情沟通日”的,便拉着记者不放,他要讲讲他在“民情沟通日”上的收获。
“我们村里200亩田,都从一个渠道口取水。由于渠道漏水,到了田头只剩下1/5了。因此,每到夏天干旱季节,我就和妻子轮流24小时倒班抢水。在取水口,往往十几把锄头放在一起抢水。我的7亩田每个夏季起码通宵达旦抢水8天才能放满。”邹大伯想起那个时候真是痛苦。
“2005年12月10日,村里首次‘民情沟通日’举行了,我第一个反映抢水问题。等我一提完,在场的100多位村民都说这个问题提得好,一定要想办法解决。”邹大伯说,当时除了村里干部外,常山县王副县长也在场,领导们商量后马上答复:对渠道进行整修,县里出一部分资金,村里自己出一部分。
可问题又出来了,对于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的村集体来说,何来的钱修渠道,要是有钱,早就修了。村支书黄梅香面露难色。
这时,有村民提议,既然村里没有足够的资金,那我们村民自己投劳投资。这一建议得到了在场村民的一致同意,会后,村民纷纷签字同意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按照村里现存劳动力和整修渠道的工数,村民自己算出:每个劳动力出工2天。
一时间,村民们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只要有空的,都会去出力修渠道。“大伙一起干活,那场面真的很感动,几十年没见了。”邹大伯说。沟通顺了,什么事情都好办。
到2006年5月底,一条2900多米长的水泥渠道修建起来了。“今年夏天,我和妻子再也不用24小时轮班了,只用了两天就把7亩田放满水了。”邹大伯的喜悦溢于言表,“以前村里的洪根林经常用他那大嗓门跟我争吵抢水,今年他那大嗓门还是没变,但他说的话变了,‘你田离取水口远,你家田先灌吧。’”
“家丑”变“亲情”
村里的公共事,村民最喜欢提,因为这涉及到大家的利益,也因此,通过“民情沟通日”,很多村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村里水泥路通了,村委办公楼建成了,邻里关系改善了……
不仅如此,“民情沟通日”还管家事呢。说起与养子尽释前嫌的事,招贤镇高埂村73岁的巴雨土老人笑着说,“村里的‘民情沟通日’,让我敢把家丑抖出来。”
2005年12月10日,高埂村首次“民情沟通日”举行。巴雨土犹豫了很久发了言,“我年纪大了,家里的柑橘树管不动了,可是养子又不赡养我。”
巴老刚说完,村干部们愣住了。他与养子的关系不好,大家都知道,可是不赡养老人,村干部们是第一次听到。
“我试试看把事情说出来,对于结果,我没有太大期望。”老人告诉记者。
12月11日,村主任张秀林和另两位村干部赶到衢州市区,依据老人提供的线索找到了儿子。不出意料,遭到小巴断然拒绝,“其他事情都好说,要我赡养他,不行。”小巴说,“我在成长过程中,他没尽到父亲的责任。”村干部一边劝说,一边让他考虑。
12日中午前,村干部又来到小巴家里。没想到刚进门,小巴就说,“我要和他解除养父子关系。”村干部告诉他,之前都是你父亲的错,希望你年轻人能看得远一点。
13日上午,村干部第三次来到小巴家……
可能是被村干部三次拜访感动了,13日晚上,儿媳妇打电话给村主任,表示愿意抚养老人。村主任高兴地出了个小主意,如果有情义,星期天带着女儿到乡下看看吧,媳妇答应了。
回头,村主任又来到巴老家里,叮嘱他,“儿子在成长过程中,你没尽到父亲的责任,如今,你儿子不计较来看望你,你也要拿出做长辈的样子来,孙女你从没见过,到时买点糖果表表心意。”那个星期天,小巴一家三口果然来到养父家里,“爷爷!”“乖孙女儿!”几声叫唤,久违的亲情回来了,赡养问题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