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大可 柏建斌
“十年里,我看着指挥中心越变越大家当越添越多。”2007年1月8日,距离杭州110指挥中心十周岁生日还有两天,一位值班民警有些感慨起来。
110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点一滴,我们通过48个小时的亲身体验,有了感觉。
经过对杭州城区历年来110接警量的统计:1997年仅仅是4万起,刚刚过去的2006年则达到了168万起。仅仅是我们亲历的48小时内,接警量就达到9862起。
168万个电话背后
大事小事 事事操心
大大小小屏幕组成的电视墙,是杭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的背景。屏幕画面里,有十字路口堵车的情况,有公共汽车站乘客拥挤的情况,也有电影院门口人来人往的景像。这可都是同步实景,指挥中心的警察坐在这里就能看到上百个地方各个时间的场景。
从1月7日下午5点半到1月9日下午5点半,我们在指挥中心,与接警员一起接听电话,48个小时,打进来的电话有9800多个,平均每天近5000个。
“110吗,我们这儿发现了一只狗,它咬了人,会不会是疯犬?”“好,你能告诉我们具体地点吗?”接警员一边回答,一边在电脑上自动生成的表格上输入相关资料。“拱康路上一家轴承厂门口。”对方挺急:“警察什么时候来?”“我们马上派人过来。”接警员放下电话,开始通知当地派出所民警立即去现场。因为狗归城管处理,指挥中心又把这一情况通知当地城管队。
一天5000多个电话,都会是些什么内容呢?不到现场听听还真想不出来。我们呆了只不过2天,能直接听到的也不多,据值班长介绍,5000多起电话中,有近一半咨询和简单求助。而另外2000多只电话,基本上都要通知民警或者其他部门工作人员到现场,这中间,打架斗殴又占了一半以上,另外的,都是盗窃、抢劫以及交通事故等。
我们试想,如果这每天5000多个麻烦没人理会,那这座城市会是个什么样呢。
110忙了,城市平安和谐了。
110怎么处理警情?
一靠仔细 二靠高效
1月8日下午2点多,指挥中心里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富阳受降镇一家玻璃钢瓦厂突然发生爆燃!据说造成了2人死亡并有多人受伤。”一路电话传来了不好的消息。本报记者随后赶到了现场。
“什么地方发生爆炸?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接二连三的报警电话,接警员第一时间就搞清了关键问题。第一张电脑派单先到了消防部门,因为指挥中心所有人都知道,消防对于时间的要求特别高。
同时,一张指挥中心下发的电脑派单已经发送到了派出所里。接着,接警员第一时间联系了事发玻璃钢瓦厂边的交警。随后,通知特警,是让他们帮着维持秩序。
另一起警情,发生在彭埠派出所辖区内御道东区御道学校门口有个蟊贼偷电动车。“快来!我看这个贼骨头还没有走远……”报警人压低了声音。民警和记者赶到时则多少有些茫然:人在哪里?
这起警情中,110的作用就更大了。在指挥中心的建议下,派出所马上派警力到了现场。“就是那个男子,他的穿着打扮应该是这样的……”在现场的民警协警谁都认不出蟊贼,而通过指挥中心,接警员获得的信息得到了及时地传递,在“遥远”的现场,派出所民警最终在指挥中心民警的电话指引下抓获了蟊贼。接警员对我说处理这类警情有经验:一定问出嫌疑人的穿着打扮,这样便于抓现行。
“嫌疑人姓孙,河南人……”我听到,前方的捷报马上传回了指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