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3版:每日新闻·生命
3  4  
PDF 版
· 老人走了,
但他想把光明留在世上,
冬天很冷,
但洪家人内心有暖和的力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继潘尚玉、施奇强之后,杭州昨再次上演“角膜之歌”——
老人走了,
但他想把光明留在世上,
冬天很冷,
但洪家人内心有暖和的力量

■本报通讯员 傅跃增 本报记者 王蕊
  本报讯 “他的一生助人为乐,肯定很欣慰我帮他做出的这个决定……”昨天下午,杭州人洪蓉芳看着78岁的父亲安静地合上双眼,拨通了浙医二院眼科中心的电话。按照一个多月前她代父亲填写的角膜捐献志愿书,她要帮助父亲完满地走完一生。

  ■他最喜欢帮助别人

  洪蓉芳的父亲洪汉章,是铁路部门退休职工,社区居民都叫他“洪伯伯”。洪蓉芳说,父亲是个古道热肠的老党员,一生都在不断帮助别人。“我是独生女,小时候经常看见父亲拿出自家的米送给那些困难家庭的孩子。爸爸退休以后,小区谁家的水管、电器坏了,他都有求必应免费上门修理,是社区模范共产党员。他住院以后,小区很多邻居都来医院看望他。”

  洪伯伯3年前患了老年性疾病,去年5月份开始病情加重,不能与家人交流,还引发了肺部感染。10月份住院后,洪蓉芳不断收到病危通知书。“我那天刚好看到媒体宣传,说每年有很多人因为角膜稀缺失去复明的机会。看着爸爸一点点衰弱,我想帮他做这个决定。”

  有了这个念头,洪蓉芳先跟73岁的母亲商量。当母亲一听说“一个人的眼角膜可以挽救4个失明的人”,母亲马上说,“那我们是应该帮帮人家的”。就这样,洪蓉芳又跟远在西班牙读书的女儿通过网络交流,也得到了女儿的支持。“如果外公知道,他肯定会同意的,他最喜欢帮助别人。”

  ■全家都准备加入角膜库

  昨日傍晚,浙医二院眼科中心赶来的章征博士带着医疗用品到了医院,开始摘取角膜。

  洪蓉芳和丈夫黄明明拉住工作人员悄悄问:“我们也想捐献角膜,能不能现在填表格?”因为走得匆忙,没有空白表格,工作人员表示可以寄两份给他们。“那多寄两份吧!我妈妈和女儿也有这个意愿。女儿在西班牙读书6年多了,在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她跟我说,能捐的都捐!”

  洪蓉芳一直说自己是普通人,但去世的公公黄源是鲁迅的学生,是作家。家庭氛围就是乐善好施的,就因为公公的教育,他们把分房的机会让给别人,他们还跟长辈住在一起。

  ■最盼帮助盲童得到光明

  洪蓉芳说,决定捐献以后,他们在父亲还活着的时候就开始联系角膜库,但颇费周折。到处打听,最后通过杭州市中医院的主治医师付骞联系上的。“不知道什么样的人能捐,怎么捐。辗转才联系上。”女婿黄明明说,如果医院也能挂一些无偿捐献器官的公益宣传广告,就更好了。

  洪蓉芳的父亲昨日15:20离世,还没来得及换衣服、通知亲人,她就叫丈夫联系浙二眼科中心。他们一直把联系电话放在手机袋里,随时准备联系,这个细节让人感动。洪蓉芳说,希望父亲的角膜能够很快帮助到别人,最好能够帮助小孩子,孩子是希望,一个角膜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

  洪蓉芳说,她每年都要献血两次,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都认识她。每年她过生日或者元旦等节日时,都会受到血液中心的祝福短信,让人感觉很温暖。“鲜血和捐献本来就是不图回报的事情,但工作人员如果能够更温情一点,家属会觉得更加欣慰。”

  与此同时,浙医二院眼科中心已经开始筛选等待角膜移植的患者,洪伯伯的角膜到底适合谁,将会给哪个幸运儿带来光明呢?本报将追踪报道。

  继潘尚玉、施奇强等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杭州的“角膜之歌”,它不仅成为一种医学现象,也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捐献角膜这样的科学知识越来越深入老百姓的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生命 A0013 老人走了,
但他想把光明留在世上,
冬天很冷,
但洪家人内心有暖和的力量
■本报通讯员 傅跃增 本报记者 王蕊 2007-1-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