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5版:人居时代·争论
3  4  
PDF 版
· 郊区房产,到底有没有前途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1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郊区房产,到底有没有前途
  ■本报通讯员 余琼雅 本报记者 徐叔竞 詹丽华

  

  有人说,2006年是郊区房产的“滑铁卢”年——曾经被极度看好的郊区房产在宏观调控的2006年遭受了极大的质疑:很多小区即使交付了一年多,入住率仍不足20%;在二手楼市中,大批的郊区房源是挂牌单上的常客,而且数量惊人;在新建商品房市场上,不少郊区房产销售较慢,人气不足。

  低入住率,高挂牌率,慢销售率,郊区房产的前途让人一颗心悬空。对于郊区房产的优势和硬伤,对于郊区房产的未来前途,业主、二手中介、开发商、民间专家们看法各异。

  争论一:交通配套是郊区房产的硬伤吗?

  发言人 李先生(尚未购房)

  现在郊区的交通不方便是事实,但只是暂时的,像滨江、下沙以后都会通上地铁,闲林余杭也有杭徽高速公路。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嘛!再说了,一般买郊区房的人,都有私家车的吧?何况,郊区房便宜,比起市区房动辄上百万元的总价,足够省下一笔车钱了。

  

  发言人 老卢(岸上蓝山业主)

  我前年买了车子,所以交通不是大问题。现在上下班主要走02省道,有时候会有点堵,但还可以忍受,杭州主城区还不是更堵?

  发言人 沈小姐(还未买房)

  住在郊区,无论是工作还是平时逛街买东西都太不方便了。我有个朋友住在闲林,现在养成每星期去一趟超市进行大购物的习惯,因为她家附近没有便利店,所以吃的用的都全靠这每周一次的大血拼,每次总是大包小包,单单把这些物品拎到车上的那段路程,都把她累个半死。

  而且,郊区医院少,万一深夜生个急病,一时半会找不到医院,那简直太要命了。

  

  发言人 李先生(沁雅花园业主)

  我不看好杭州郊区的房子,因为杭州目前的交通状况还不能让人满意,如果买在郊区,每天上下班将会花费更多的“成本”。我住的地方现在也可以算是主城区了,但是每天去庆春路上班,开车都是一路上堵过来的。损失的时间就是金钱啊。我觉得对我们年轻来人来说,每天朝九晚五的,还不如在市区里挤挤。

  

  发言人 叶小姐(京都苑业主)

  坚决不考虑郊区房产。住郊区,夫妻双方至少得两辆车子,才能把生活过顺。否则双方上班地点不一样,一辆车子根本不顶用。还是住在市中心骑车上下班来得痛快,也不用担心堵车问题。

  争论二:郊区房产,仍是城市住宅的发展所趋吗?

  发言人 孙女士(房产公司销售人员)

  从先进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未来的住宅发展趋势,是“穷人住市中心,富人住郊区”。现在杭州拥有私家车的家庭挺多的,以后汽车越来越普及,汽车文化以及城市化进程肯定会让这种居住趋势在杭州变成现实。像杭州这样风景得天独厚的城市,郊区的山水资源很适合开发中高档物业。

  

  发言人 伍先生(中介公司市场研究中心经理)

  随着收入的增长,或者由于家庭理财的需要,很多家庭会产生换房需求,以及“第二居所”的需求,这部分物业需求以排屋、别墅和高级公寓为主。

  在目前杭州房地产价格形势下,买在郊区除了享受优美居住环境的同时还能节余下一大笔资金,例如以德加公寓一套130平方米的住宅为例,可以等价置换闲林地区一幢排屋,而只需原住房一半左右的资金就能置换闲林区域品质一流的高级公寓。人们天然的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和节约的本性将推动郊区住宅的需求量。

  发言人 网友LILY

  我不认为郊区化生活会在杭州落地生根。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的个性都比较喜欢轧闹猛,喜欢往人多的地方去,要不是市中心的房价太贵,很少有人会主动住到郊区去的。

  听说这两年广州出现“回归都市”的潮流,就是因为郊区的不便太明显了。新都市主义认为真正高质量的生活仍然在都市,太赞同这个观点了!我有个同学毕业后去了美国,上次她回国,说自己每天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就要5个多小时,每天起早摸黑,根本就没法享受所谓的有情趣的生活。

  

  发言人 张先生(三墩某楼盘业主)

  我3年前买的这套房子,那时候觉得拥有自己的房子肯定很幸福。现在房子已经交付1年了,但是我从来没去住过,因为日常生活实在不方便。我现在还住在单位提供的租房里,觉得也不错,虽然租房里没有什么装修。明年可能会结婚,我打算把现在这套房子卖掉,在湖畔花园买套房子。

  

  发言人 陈先生(房产公司高管)

  其实我个人认为远郊住宅在目前的杭州不是“可实现的住宅”。杭州的住宅郊区化,跟广州比起来很不相同。杭州的郊区住宅,几乎都在走大户型、排屋路线,一开始就是针对相对比较有钱,在市区已经拥有第一居所的购房者,因此没有充分考虑交通配套问题。房子造好以后,业主也就收房的时候来一下,以后可能一年里也就来个两三次,度个小假期,其余时间都空置在那里。小区入住率低了,业主的呼声少,开发商也不会费心思去做配套跟进,然后这又造成入住率更低的恶性循环。

  而广州的郊区,如华南板块,一开始就是一拨因为市区房价太高而被“挤出来”的群体,走的就是经济户型,这样的业主群体,会很自觉地要求社区巴士等配套交通设施的开通,有人才会有配套,有配套才会吸引更多的人。

  争论三:住在郊区,是否提高了生活质量?

  发言人 毛先生(在闲林、滨江各有一套房)

  闲林和滨江的空气质量明显比市区好多了,而且人也比较少,很安静,自然风景又怡人,我觉得周末去郊区享受一下生活,绝对是对市中心生活的改善。

  

  发言人 陈先生(金都雅苑业主)

  每个人都想住大房子,但是以工薪阶层的实力,在市中区拥有大房子无疑是白日梦,而郊区的实惠价格,让住排屋别墅成为现实。我现在住的房子就是排屋,下面有一个小花园,种草栽树,遛狗养鸟,这种生活在市中心不可想象,我现在就喜欢这样的生活,因此宁愿每天多花点时间在路上,把这里作为自己的第一居所。

  发言人 郭小姐(闲林某排屋业主)

  前两年的时候,有一次我妈看电视的时候感叹说,如果能住排屋别墅多好啊。我想也是,就花了大半积蓄在闲林买了一套排屋,我妈那时候也去现场看了,口口声声满意。但是房子交付后,我妈忽然又不想住了,她说:“住在这里,我以后怎么跟老姐妹们碰头啊?”我妈是个特爱热闹的人,每天都喜欢去大街上转转,跟姐妹们拉家常,郊区的大房子虽然好,但是对她来说生活太寂寞了,没有精神上的愉悦,哪里还有生活质量可言啊?可苦了我,现在只好一个劲地向朋友同事推销我的这套郊区排屋,可惜现在市场上到处都是类似的二手房,好几个月了,房子还没卖出去,真是烦恼。

  

  发言人 顾先生(余杭某楼盘业主)

  郊区楼盘,总是等到正式交付入住了才知道问题多。去年我们小区就闹出了物管撤出的事件,因为入住率太低,物管费根本没法收齐,物管公司的亏损很厉害,第一年靠开发商补贴,勉强熬过了,第二年开发商也不乐意出钱了,物管公司入不敷出,于是决定撤。那段时间,小区里一片乱糟糟,本来就是偏远的位置,入住的才几十户,没有保安人员,能不人心惶惶吗?连基本的安全都保证不了,还提什么生活质量啊。

  争论四:郊区房产,抗跌性强不强?

  发言人 邵先生

  住到郊区虽然是很多人无奈的选择,但今后只要配套改善了,郊区房产还是有极大升值空间的。当年的蒋村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发言人 伍先生(中介公司市场研究中心经理)

  根据杭州各个郊区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配套与城区成熟区块匹配的时间估计不会超过3年。在这3年中,入住的业主虽然将承受一些距离和配套缺陷引起的麻烦,但同时也享受到了有车、三房的“小康”生活。而该区域若有不断的建设资金投入,最终也将使所购房产价值与市区成熟区域对接,坐享增值。与市区已经高企的房价相比,有可能成为未来市区的郊区,其土地升值的空间更大。

  发言人 陈先生(房产公司高管)

  最初的郊区房产,应该以发展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房等中低档房子为主,这样才会随着居住者的增加,把周边的整个配套做起来,使其慢慢成长为成熟区域,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发展更多的住宅类型。

  但是像滨江的房子,那些土地一开始就全部是拍卖的,这就注定只能做商品房,楼面价高了,房价自然也高了。前几年,滨江的房子价格相当红火,现在市场不好,商业配套和入住率又跟不上,后遗症就来了,前期卖高价的房子,现在骑虎难下:降价的话,前期业主闹意见,不降价的话,又要面对低价入市的新盘的竞争。现在滨江的房源供应量那么巨大,价格很难上去。

  而像闲林的房产,原先余杭透明售房网没开通的时候,大家都说价格涨了,拿到二手房市场卖的房子,挂牌每平方米五六千元均价的不在少数,但是开通透明售房后,真相说明了那边的房子均价还停留在原地,个别新开的楼盘,甚至出价更低了。因为郊区房产的未来还有很多不确定性,跟市中心房产比起来,其抗跌性、抗风险性还是有差距的。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居时代·争论 B0005 郊区房产,到底有没有前途 2007-1-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