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3版:每日新闻·读书
3  4  
PDF 版
· 大学校园里的“赛霸”
通过比赛做职业规划
· 余杭学校的校本课程
快乐学习放在中间
· 大学生求职出新招
网络视频简历人气高
· 实地考察“留学中国”
· 浙商大14项学生课题
获省科技厅资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本报记者在路上,教育新闻热线:13777452583
余杭学校的校本课程
快乐学习放在中间

  ■本报通讯员 徐明华 本报记者 丁星云

  

  校园里有几棵树,其中一棵快死了。多数人对此熟视无睹,却也有人围绕着这棵树团团转。它怎么啦?怎样救活它?别的树会不会出问题?怎样去预防?科学老师孙石林说:“脑袋里在绕这些弯子的同学,有可能就是未来的科学家。”

  要知道这棵树为什么会死,就得绞尽脑汁去思考,找资料,向师长请教,这就是科学探究;怎样把树救活?想办法与同学一起大胆尝试,这就是科学实验;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救活一大片枯萎的树,这就是科学创新。余杭镇第一中学的校本课程就是按这样的思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

  人人都像科学家

  记者走进这所学校,俨然步入一条科技长廊。孙辉同学设计的《防盗窗——逃身的梯》,由一节节活动的板组成,当遭遇火灾等意外时,人们可以放下防盗窗,从窗口逃命;郁文君同学设计的纬度变幻器,可以把二维图变成三维图等立体图像,帮助同学理解数学图形。

  在学生撰写的科技论文中,记者看到,既有对苕溪水资源污染的治理等环保调查,也有不少科学小发明,如:长寿保温瓶、洪水报警器等。其中,王彦凯同学的《用化学方法治理荒漠化的实验方案》,获浙江省科技节一等奖;朱元康同学的《用科学方法抗御干旱夺高产的实验》,获全省中学生科技论坛第一名。

  朱元康谈实验感受时说:“我老家在临安青山村,每年七八月份,烈日炎炎。我选用玉米作试验,把同学开发的保水剂引进山区,通过4个月的实验,使骄阳下的玉米能够抗旱增产,颗粒饱满。”

  人手一笛似艺校

  记者来到余杭中泰中心小学,正值放学时间,上千学生从教室里涌出来,有的去宿舍楼,有的登上校车准备回家。除了随身的书包,学生们的手上还拿着一根笛子。

  校长李士云介绍,该校所处的中泰乡,是我省著名的竹笛之乡,乡内有大小笛箫社50余家,其竹笛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于是学校聘请上海民族音乐学院的教授及竹笛吹奏名家担任顾问,共同开发了《竹乡笛韵》的校本课程。全校1600余名学生,人人都会吹笛。

  六年级学生丁方园、谢丹、项煜、方莉,现场为记者吹奏了一曲《快乐小笛手》。她们说,通常下午放学4点半回到家,做半小时作业,吹笛子一小时,晚饭后就玩,练笛时间超过做作业。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该校学生基本来自农村,吹笛是他们的拿手活,也让他们备感骄傲和满足。

  校本课程中的快乐学习

  余杭中小学生的校本课程可谓五花八门,因大都结合自己学校所处的环境、独特优势、适合学生发展的空间而开发,更具有草根性和实用性。

  如,余杭区仁和镇东塘中心小学,依托其周边风光绮丽的三白潭,开发了校本课程《白潭文化》;余杭区塘栖三小着重开发学生丰富的课外活动,全校900多名学生人人学会吹横笛、300多人会打腰鼓、200多人会跳滚灯;余杭镇太炎小学专门设立一堵很长的学生涂鸦墙,由着学生的性子爱贴什么就贴什么。校方认为这种开放式的展示区,是为了营造校园浓郁的书香文化。

  余杭教育局副局长赵丽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规定:基础教育课改要‘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余杭100多所中小学在努力开发校本课程时,力求发掘地方特色资源,融入校园生活,让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母土文化。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读书 A0013 余杭学校的校本课程
快乐学习放在中间
2007-1-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