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2版:人物·封面人物
3  4  
PDF 版
· 总设计师宋文骢中国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总设计师宋文骢中国造!
总设计师宋文骢
■据新华社、《中国航空报》等
  2007年的1月5日,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高调亮相。

  宋文骢,这位77岁的老人,歼-10飞机总设计师,站在聚光灯下接受众人的祝贺。他的身边,是一架按照1∶5比例缩小的战机模型。看着这个倾注了自己和同事无限心血的飞机,老人大声地说出了最让人激动的一句话:“这架先进飞机的设计中,我们没有借助国外的力量,这一点我觉得很骄傲,很自豪!”

  15分钟演讲引发20年研发

  1982年春寒料峭,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突然接到参加新机方案讨论会的通知。会议时间就在几天后,52岁的宋文骢作为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代表参加会议。

  在空军和航空部领导以及专家、教授面前,宋文骢讲了15分钟,但这颇具新意的15分钟,却是孕育歼-10的最初思路。当时,宋文骢从空战如何进行这一角度谈起,讲需求、讲想法、讲使命、讲方案、讲措施。他那极具创造性的一番言论给军方领导和技术负责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

  就在此次会议后,上级明确要搞一架新型歼击机,并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这是新机方案论证的第一次会议。又经历了几个寒暑的讨论、修改和等待后,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方案终于获得通过,宋文骢也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国家重点型号飞机总设计师。

  宋文骢是何许人也?

  1930年的3月26日,原籍大理的宋文骢出生在云南昆明。也许你根本想不到,这位现在声名大震的老人,当年却曾经是一名侦察兵。然而,好学的他,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跨进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大门。他在30岁那年,也就是1960年,终于走上了飞机设计的岗位。

  在此后的工作中,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宋文骢很快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迅速成为他所在领域中的科研带头人,历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成都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总设计师、副所长兼总设计师,一航成飞常务副总经理兼总设计师,作为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气动布局专业组创建人之一。现在的宋文骢,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不过,1986年担当起中国最先进战斗机研发任务时,宋文骢面前却是困难重重。

  4小时报告确定新战机雏形

  在负责新战机任务之前,宋文骢还曾担任过国家重点项目歼7C型飞机科研的设计师。他和参研人员一起,仅用了六年的时间,歼7C飞机就顺利上天,按期设计定型,并批量装备部队。这种新战机性能良好、故障率低、可靠性好,受到部队好评。歼7C型飞机的研制成功,完成了我国轻型全天候歼击机装备更新一代的任务。

  现在,宋文骢要面临全新挑战,其中的关键一步就是如何确定先进的空气动力布局,这是自主发展先进战斗机的基础。

  歼-10研制初期,宋文骢就清醒地意识到,新机研制必须充分应用当前国际航空领域的先进技术——鸭式布局。当时,他们和国外同步开始研究,没有相关数据可以参考。

  但这是必须攻克的一项重大关键技术。宋文骢带领气动专业的设计人员投入模型生产、风洞试验、数据分析、布局改进等繁重的设计试验,转战南北,光是风洞实验就进行了上万次,采集并处理了上百万个气动数据。

  几个月后,在新机方案论证会上,宋文骢从战术技术要求讲到飞机使用性能、系统结构、武器火控,4个小时的报告赢得满场喝彩。很快,他的全新思路就被确定下来,我国新一代歼击机有了雏形。

  空气动力设计的大方向确定下来了,另外一个新挑战却摆到面前——新的时代里,数字电脑技术的运用在战斗机上必不可少,可数字式综合航空电子系统设计与综合在我国还是一项全新技术,数字式电传飞机控制设计技术在我国航空领域更是空白。

  宋文骢发现,要实现研制突破,最关键的是缺乏掌握高技术的人才,我国的研制体制和部分专业设置也不健全。“自力更生,填补空白”,下定决心的他又朝这个方向努力起来。

  经过努力,宋文骢终于主持组建起了我国第一个航空电子系统研究室。他带领同事一边组建,一边学习,逐渐形成了航空电子系统组、航空电子系统动态模拟仿真组、机载OFP软件开发组等多个核心专业组。新一代航电系统、飞控系统设计研制有了新的战场,为歼-10飞机研制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26公斤的承包“减负”新记录

  歼-10飞机的研发,是一项涉及全国100多个参研单位、二十多个部委和行业的国家重点工程,投入在其中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作为总设计师的宋文骢需要总揽全局。在设计开发上,宋文骢有办法;在研发过程的管理中,宋文骢也想出了新招术。

  在新飞机的研制中,重量这个词时时刻刻挂在每个人的心头。因为哪怕飞机重上一两半斤,都会在飞行过程中消耗损失不少燃料和机动性能。因此飞机的设计,需要在保证设备性能的基础上越轻越好。

  宋文骢熟知这一点,他想了个新办法叫“重量承包”——负责各个体系设计的部门,都要为自己设计的那部分机件的重量下“军令状”,只能“减肥”,绝对不能超过!结果,歼-10飞机的最终实际重量比原设计目标重量还减轻了26公斤,这甚至创造了重量控制的最优记录。

  就在这样的一步一步中,歼-10走向完善,走向成熟。

  2004年的春天,在北方的一个机场,最初试生产的一批歼-10在装备部队后,要进行部队飞行员首飞。那天的9点30分,只听一阵轰鸣,新机像箭一般冲出起跑线,“500米,600米,拉起来了!”第一架新机由试训基地李副司令员亲自驾驶飞上长空。紧接着,第2架新机05号由空军某团严团长驾驶也呼啸升空。4分钟后,01架新机作通场低空表演。

  起飞,通场,转弯……各种技术动作和程序完成地完美无暇。飞行员甚至还在原来确定的飞行程序之外多做了几个动作,事后,飞行员兴奋地这样解释:“好骑手遇上了千里马,哪能不展示一下风采?!”

  看到这一切,宋文骢感慨万分,“这真是个好日子,新机18岁了,今天终于参军了。从当年的一张草图,到今天喷上‘八一’军徽,飞上了蓝天,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有人问他,您曾经参加过歼7C的首飞,如今又参加这种新飞机首飞,感觉如何?

  宋文骢一笑:“这两次首飞,我的心情却并不相同。歼7C的这种改进型首飞时,我的心情非常紧张,担心起落架或什么地方会出现问题,两眼紧紧盯着飞机不敢移动。但现在这个新飞机首飞,心情虽然非常激动但并不紧张。按理说新型飞机采用了新布局、新系统、新成品、新技术等等,难度大得多,但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方案是先进的,设计是严密的,技术是过硬的,元器件、子系统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综合,进行了反复的地面试验。”

  说这些的时候,宋文骢谈笑自如,那沉稳,来自于他和同事们这么多年的心血沉淀。

  其后,歼-10的双座型等改进机型不断推出,性能不断完善。到了2006年的最后几天,歼-10在中国的媒体上正式亮相。转到新年,一航集团更发布权威消息公开歼-10研发过程,中国人为有了这样一种性能先进的战机而自豪。而“宋文骢”这三个字,终将与歼-10飞机一起,闪耀在中国航空工业腾飞的光辉史册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物·封面人物 C0002 总设计师宋文骢中国造! ■据新华社、《中国航空报》等 2007-1-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