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孝子走进我们的视野。据1月14日《半岛晨报》报道,大连市有个硕士叫时广滨,曾经拥有很好的职业,为了照顾年迈的养父母,前年,他辞掉了工作。去年年底,他将养父送走后,为了继续对养母尽孝,他在社区居委会的帮助下,在一所中学当起保安。
对此,网友们立即站成两派针锋相对地激辩。正方说,百善孝为先,值得敬佩,骨肉亲情是千金也难以买得到的。反方说,不值得提倡,更不值得年轻人效仿!国家、社会培养你成为一个硕士,你应该发挥你所学回报社会。
这样的报道和争辩是在我们这个“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里,似乎很容易“引起共鸣”。这些年我们总是听人说,现在传统道德大面积滑坡,亲情淡薄,孝道崩溃,很多老人晚景凄凉。另一面,我们看到人们对孝顺、对亲情的呼声益高,报纸上关于孝顺的报道不断推陈出新:某女大学生背着母亲上学;某妇女收养多少孤寡老人,某地录用官员把孝作为重要的标准……孝男孝女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
今天,我们大谈孝,并不是不可以,但21世纪的“孝”,应该是以人性为出发点,最后以人性的完善为落脚步点。“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我们受父母那么厚重的恩情。父母的爱的付出并不是以获取为前提的,更不是要获得子女的绝对服从,子女尽孝——说爱的回馈似乎更准确一点,不是服从的一种表现,而是发自内心的亲情,一种爱。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维系一个家庭、家族最重要的情感纽带,也是营造一个家庭、家族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美满,社会自然也会和谐美好。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孝里,我们能够看得到人的独立性,人的自由价值,以及人性的光辉。
争辩时广滨该与不该,关键在这种孝是否合乎人性。看了事情的前前后后,我觉得时广滨的行为是符合这一要求的,虽然方式方法可能有待斟酌。我们长期以来喜欢夸奖称赞一种人:为了工作,连父母最后一眼也没有看到。这是很可怕的,工作真的比命还重要吗?这种冷血的动物,即便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也不足为骄傲。造成这些冷血动物的,说到底是社会对“人”的漠视,导致人对“人”的漠视。
□廖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