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开进故宫,确令人有怪异之感。星巴克是西方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与故宫找不到任何可以互为补充或互为诠释之处。在一片古香古色中,这个“洋符号”是那样刺眼,的确是视觉污染。可以说,“故宫里的星巴克”如同古典音乐会上不合时宜的掌声,所谓“煞风景”莫过于此。
但“驱逐”归“驱逐”,要说这就“侵犯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未免帽子过大了些——中国文化有这么脆弱吗?故宫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主体”吗?小小的咖啡店又如何担当得了“文化对抗”的重任?所以充其量,这只不过是一次蹩脚的商业行为(从纯商业的角度,也许并不蹩脚)而已。
兹事虽小,却意味深长。这场风波,再次暴露出国人面对日渐汹涌的东西方经济和文化沟通交流,在理解判断方面尚存的一些偏颇方法论——对很多事情,往往都要提升到不必要的高度进行诠释,并且往往以先验的情绪主导理解,以情绪的宣泄代替判断,沉湎于为自己的固有经验寻找“佐证”,由此,往往导致片面理解或“过度诠释”现象的发生。
而这种方法论缺陷并不只是存在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中,甚至某些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以及有不少媒体亦是如此。这种思维和话语方式,导致了不少误解的产生,诱发出一些不必要的情绪,对我们更加清晰地“看世界”和世界客观准确地“看我们”,都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将自己的理解或意愿牵强地加在别国民众身上”,这或许可称作“抒情病”。这种“抒情病”的症候,是由于区分不清历史和现实而认知滞后。在这种“病”的影响下,某些国人面对一些事情非常容易感情冲动,但却不能将这种冲动化为理性冷峻的对策分析,只沉湎于为伤感而伤感,为兴奋而兴奋,于是往往既容易“很受伤”,又很容易被乐观冲昏头脑。比如,面对突发性事件时,往往是先考虑对方的“态度”而非实际后果;在文化交流和推介中,则是以单纯赞颂或批判代替了内容的表达本身。在这种病的影响下,我们对外来的信息和观念往往选择性接收,同时又将自己的信息选择性推广和解释,这不仅导致了我们对世界的误读,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世界对我们的误读。
可以说,如何以一个更为客观准确的角度理解世界、以及向世界推介我们自己,是我们迄今仍然没能解决太好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这将成为我们竞争的重大缺陷。 据《燕赵都市报》